东直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五)

分类: 专题三 |
东直门是北京内城东城墙的北城门,原址为元大都东城墙中间的正东门
在永乐帝朱棣决定迁都后,北京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修造,将城墙加高、加厚,并全部用城砖包砌。永乐十七年(1419年东城墙的北门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寓意,定名爲“东直门”。
民间传说,东直门是老北京内城建造的第一座城门,是其余八门的样板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http://s9/mw690/0048l0Hyzy7mTgjKWusc8&690
1860年东直门北侧及护城河
东直门一直是北京九座城门中最贫最穷之门,郊外坟墓林立,聚集着众多的盆窑、日用杂品小贩,每天半夜里的交易市场是老北京著名的“鬼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东直门图
东直门城楼:西向与面向正东的西直门遥遥相对,两门城楼形制基本相同,三滴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墙脊走兽7个。到上世纪初和中叶逐步被拆除。据载东直门门楼面阔五间通宽15米,楼寛(墙体)26.7米,深10.7米,墙体厚1.2米;下层檐柱31.5米,进深15.3米,门楼连墩台通高34米。下层檐柱24柱,上层檐柱16柱。内侧券门洞高7.70米,宽6.35米,外侧券门洞高5.25米,宽5.30米,城楼内两侧城墙内壁修有登城马道,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4.8米。1969年修环城地铁,城楼最后被拆除。至此东直门仅作为一个地名被留存了下来。
拆除的工人们挖到东直门门洞的地基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的石板,揭开石板,他们看着下面的东西,不由得一下子都愣住了,那竟是7个银元宝,按照北斗七星的模样排列在石板的下面。
1951年东直门城楼东面
东直门箭楼:坐落在瓮城东端,雄踞于瓮城的城台之上,屋顶形制爲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面阔七间约32米,进深一间,后出抱厦五间,抱厦顶是单独的单檐歇山式,箭楼连墩台通高30米。北东南面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开设四排箭窗,正东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在1915年拆除瓮城,修通环城铁道后,箭楼成为了一个单体的孤零零建筑。1927年箭楼被拆除,只保留下了墩台,1958年彻底拆除箭楼墩台。
http://s12/mw690/0048l0Hyzy7mTgmbmQPeb&690
1901年东直门箭楼、闸楼及瓮城墙
东直门瓮城:东直门瓮城与西直门瓮城规制一样,区别于其它各内城门瓮城爲弧形环抱箭楼,是方方正正的矩形,四角均是直角,一直延伸到直角拐角处,登城台阶的斜面处理的较其它城门拆除瓮城后的箭楼和谐得多。瓮城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东直门瓮城闸楼位于南侧瓮城墙体上修建一个券洞门,门上建有灰筒瓦硬山式闸楼,外侧墙体辟有两层箭孔。内置千斤闸,平时是人员和物资进出入瓮城的通道。1915年修建老北京环城铁道时拆除了瓮城和闸楼,1958年为了交通方便,在城楼北侧扒开了豁口。
关帝庙:在东直门瓮城内的东北角建有关帝庙一座,庙宇南向。东直门的瓮城尺寸在北京内城各门中是最小的,瓮城内的关帝庙也没有关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牌代替。因此在老北京民间有“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道”说法,这无神道的庙宇就是指东直门瓮城的关帝庙。
东直门瓮城内的箭楼和关帝庙(此时瓮城和闸楼已拆除)
(本文照片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