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分类: 专题三 |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北京内城的南城墙是明永乐年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时,将原来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动两里地后重新修建的新城墙。元大都南城墙原来有三个门,东面的叫做文明门,西面的叫做顺承门,中间的一门叫做丽正门。崇文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城墙的东门,崇文门即元代的文明门向南移后的重建门,明朝初年沿用元大都文明门之名,明正统年间重修九门时,增修箭楼、闸楼和瓮城门洞。取《左传》“崇文德也”之意,又按《易经》方位,崇文门踞南东,是“景门”,属火,有光明、昌盛之门的涵义,改名为崇文门。当年北京城外东南河北 涿州等地有很多酿酒作坊,美酒佳酿大多是从南边运来,所以崇文门多走运酒车,又叫酒门。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更是因这崇文门是进京商货的大税关,一年净敛税收白银就达数十万两,所以又被称做税门。该税关直至1930年才撤销,前后存在了四百余年。
1870年代.崇文门全貌. 城楼、闸楼、箭楼、瓮城及城墙
崇文门的标志是瓮城左首侧镇海寺内的镇海铁龟。传说崇文门护城河桥下有海眼,经常引起水患,镇海寺之高僧施法,设置一个铁龟镇之。该铁龟直径约2尺,一半在土里,一半外露。
崇文门在民间又俗称哈岱门、哈德门。明朝中叶以后修建了外城墙,这道南城墙就变成了内城和外城的进出通道,尤其到了清代东江米巷南北成为了使舘区(江米巷也叫成了交民巷),崇文门内外的店铺林立,南北通衢车水马龙。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崇文门图
崇文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与宣武门城楼规制相同,外表体量均大于东、西、北各段城墙的城门,但略小于正阳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为三滴水重檐歇山顶灰筒绿琉璃瓦剪边式二层楼阁建筑,上下层檐柱均爲24柱,二层廊四角的翼檐下各有1根擎檐柱(戗柱),戗脊走兽7个。二层平座下的滴珠板(燕翅板)以及檐柱均油漆朱红色,斗拱和枋施彩绘。城楼形制小于正阳门,面阔五间,连廊通宽39.1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24.3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5.20米,城楼形制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楼阁式建筑,顶铺灰色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饰绿琉璃脊兽,梁柱为红色,施墨线旋子彩画,城楼一层为红垩砖墙,灰下肩,四面明间辟过木方门,二层有回廊,明间前后为隔扇门窗,两侧暗间为红垩砖墙。城门城台高10.20米,基宽43.45米,城台基厚28.55米,城台顶面宽38.35米,城台面进深23.80米,内侧券门高9.49米,宽6.95米,外侧券门高5.60米,宽6米,城台内侧左、右各有宽4.85米的马道。
1950年瓮城及铁道券洞、箭楼城台券洞全部被拆除,同时在城楼西侧的城墙上开辟了一个供车马行人交通的券洞。1968年爲修建环城2号线地铁,剩余的城楼和城墙被彻底拆除。
1901年崇文门南面
http://s2/bmiddle/0048l0Hyzy7mEUzdyBb51&690
1968年崇文门临终遗照
崇文门箭楼:北京内城南城墙三门面向南面,是北京内外城的通道,俗称前三门。崇文门箭楼的规制与其它各城门的箭楼相同,但外表体量显得高大雄伟些。崇文门箭楼屋顶形制爲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重檐下与楼体的间隙略大于除正阳门以外的其它门箭楼,外观上可见有小短柱支撑着上层楼面,这与正阳门烧毁前的老箭楼形式相同。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
箭楼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时遭到英、美军砲轰,崇文门箭楼重檐以上全部塌毁,没有进行修理复建,后来被全部拆除,瓮城的箭楼城台基也被打通,这使崇文门内与崇文门外的街道笔直连成了一线,再也不用像其它城门一样,交通要通过城门瓮城的曲折迂回了。
1900年崇文门被八国联军炮轰炸毁的箭楼
崇文门瓮城:瓮城大致为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8米,北面二直角接南城墙外侧,南面二角抹圆呈弧形与箭楼相连接。瓮城劵门洞和闸楼修建在西瓮城墙上,闸楼爲灰筒瓦歇山式,外侧(西)辟箭窗2排12孔。庚子之变后,在八国联军的主导下把铁路修进了城内,铁路终点车站是正阳门东。铁路为穿过崇文门瓮城,拆除了闸楼和瓮城门洞,还把对面的瓮城东墙东墙也打通,在瓮城东西城墙上分别修建了两个双向铁路券洞,实现了铁道穿瓮城而过。1950年瓮城及铁道券洞、箭楼城台券洞全部被拆除,
关帝庙:坐北朝南,建在瓮城内西北角。
http://s14/bmiddle/0048l0Hyzy7mEUxu5Hfad&690
1898年
(本文照片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