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路格桑花8789
一路格桑花878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饶的西沙群岛

(2018-09-26 08:02:48)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完成从读到写的迁移训练【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名师大讲堂在线直播课堂,这个秋天,因携手名师大讲堂,立起的不仅仅是秋实,还有激情、力量和精神。我来自涅磐、新生的唐山,我叫王立娟。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完成从读到写的迁移训练

 

曾几何时,我们把品词析句、指导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选,语文教学,似乎走进了单纯教教材的误区。

“跋山涉水路崎岖,云遮月色意朦胧”语文教学的路在何方?

崔峦老师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中指出: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学习、重视文章写法的揣摩,重视设计更多的实用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比如低年级,我们要结合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用课文里面的几个词说句子、说话、写句子、写话。还要重视从课文中提取常用的句式,表达作用好的句式,让学生读、积累、学习、运用。中高年级,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写法设计多样的小练笔。【2

管建刚老师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研究“怎么写”,语文课上,老师要引领学生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写什么”,一只眼睛看“怎么写”。【3

反复揣摩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在引我们“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阅读课教学的新思路。

要遵从教材中的习作练习,要有小练笔的训练系统,不要零敲碎击。每项训练都包括:“读懂课文----渗透写作知识------分析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训练”4】几个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段的理解,然后再把理解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经。

 

依托这样的理念我下面将从一综述环节、二预设环节、三授课环节、四评价环节5】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综述环节我从走进课标、走进编者、走进作者、走进语言、走进学生6】五个方面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地深入品析解读

一、  综述环节

一)与课标的对话【7

我们先看2011版课标中阅读教学总目标要求是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效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雨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8左】

阅读教学第二学段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

2.练习默读;

3.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大意;

6.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例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8右】

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更是重中之重 。这也就是管老师谈到的“第一只眼睛”——了解文章写了什么【9从前页中突出此重点】

(二)、与编者对话,【10在结构上实现迁移

从全册结构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11单元页图片1红线圈出四篇课文,泡泡框里写祖国河山】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祖国河山”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12图片2红线圈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即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13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写什么)课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很多片段都有关键句,根据这个句子可以理解课文大致内容。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关键句,这样的关键句可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一个段的关键句。(《海滨小城》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更美”都是段落的关键句。《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是全文的关键句。)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

这就是关注“写什么”的问题。

2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13怎么写】

从这一学段习作训练重点来看,其目标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该单元包括的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其结构都是总分总,通俗地说也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紧扣学段目标,尽可能给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在结构上实现从读到写迁移。

我们的习作和课后小练笔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尽心安排设计的。14图三】

从单元教学目标来看,该单元的习作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习作提示: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如: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然后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

从以上习作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就是要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习作目标,阅读指向习作,阅读与习作是相辅相成的。纯粹的“教阅读”,是无法实现读写迁移的;相反,缺乏阅读,纯技巧的习作训练也是枯燥的。与编者的对话,就是要准确的把握编者的意图,了解单元目标。虽然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描写景物的,但是具体写作特点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与编者对话,在写作结构上实现有效的迁移。

(三)、与作者对话14】,在顺序上实现迁移

语用,不仅仅指文字运用,更多的是让阅读指向写作。学生学习文本,不仅仅是搜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技巧。对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来说,与作者对话,最根本的是关注其写作顺序。从全文的结构来看,作者是按照弟弟那得转移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围绕“富饶” 这一中心词,分别写了“海水”“海底”“海滩”,非常形象的概括了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细细品析段落,发现每一小节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就是第四自然段,乍一看,似乎没有顺序,但细致分析,可以发现段落大致按照“量多”“色美”“形怪”的特点来写。而这些却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在与作者对话的基础上,品析其顺序,从而实现迁移。另外,在与作者对话过程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意文本的另一个特征——首尾呼应,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教师不需要在教学中点明,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内化。

(四)、与语言对话,【15在运用上实现迁移

从语言上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遣词造句非常准确生动。比如“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带来了极好的效果:一是突出了鱼多,二是将抽象的表达具体形象化,从而让学生产生很多的联想。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更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而且还能通过品析语言,实现迁移,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与语言的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其真挚的情感,在读中实现语言运用的有效迁移。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站主要地位,而深入品析其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多媒体,借助画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具体鱼类有形象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与学生对话【16

三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基本掌握了根据汉字的注音和查字典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所以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课外自学为主。对要求读写的生字可采用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引导学生书写进行巩固。在理解词语方面,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依据字的基本意思,对词义浅显的词语自主理解,对于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学生的交流或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要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完成从读到写,围绕一个意思(或一句话),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将一个画面或场面写具体、写生动的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对话,即与编者、作者、乃至语言进行对话,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还能真正实现阅读指向写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设想环节: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梳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几方面统筹考虑。

(一)教学内容:1+X也是部编版的教材的主要思想。一就是我们的教材,X是其他个性化课程。我们单元的重点在前面与课本对话时已经分析过了,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目标的确定。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素质。

3、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大胆质疑和语言表达能的训练。

4、学会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5、从读到写,围绕一个意思(或一句话),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将一个画面或场面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感知西沙群岛的富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熟悉把握课文脉络的方法,掌握抓关键词语阅读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或一句话),用“有的 ……有的……”句式把事物说具体。

(三)教学方法

教法:

本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学法:

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文学习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体悟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朗读品悟法:朗读是学习课文内容和课文语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通过多形式和多层面的读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

(四)教学流程简介:

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课时的大致安排如下:第一步,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引发学生的骄傲自豪之情。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二步,反馈自主学习的预习情况,词语正音,对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读通课文。第三步,细读课文,重点探究在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小组内交流,全班分享阅读感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第四步,填空编写导游词,介绍西沙群岛,正当小导游。第五步,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也就是从读到写,围绕一个意思(或一句话),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将一个画面或场面写具体、写生动。

(五)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预习生字词语;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三、授课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素质。

4、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大胆质疑和语言表达能的训练。

5、学会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会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原ppt38页教学过程后加具体的教学流程,像讲课一样的课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词语】“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进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链接海水的不同颜色图片,缀课文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海水变化原因语句加图片讲解图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瑰丽无比

出示查字典的解释:瑰丽:异常美丽、风姿奇丽、辉煌;瑰丽无比就是非常美丽,无与伦比。

文中写什么如此美丽?回到文中,朗读并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注重学生的语用训练

各种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旧引新”的过程,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引导。“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四)、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让学生填表或列提纲,对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和书写时学生不懂得归纳设计,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尝试,引导学生由会到不会,所以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五)、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让学生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还将“五光十色”等形容词运用到口语表达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目的: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地复习了1-3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胜任导游的工作。激励学生从45自然段中寻找更多资料。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从读学写:围绕一句话,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将一个画面或场面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背景

三年级小学生在围绕一句话,介绍“某一场景或者画面中几种事物不同情形”的时候,往往不善于区分各自的不同,写的时候也往往不能够恰当地把几种不同情形罗列出来。

结合本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片段学习,学习围绕一句话,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来具体介绍画面或者场景中许多事物的不同情形或者特点 。

作者在这里多次用“有的”表现了画面上事物的不同特点,对前面的概括作出具体解释 。

教学设计 :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自由谈 。

今天,我们要研究这一课中的几段话,看看我们能不能有新的收获?

(二)、研究共性,发现两段话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师出示两段话:大家再读读这两段话,看看这两个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 的特点。

《富饶的西沙群岛》写海底的岩石各种各样部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富饶的西沙群岛》写鱼各种各样、多的数不清的部分: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思考、交流 。

全班交流要点:

1、围绕着一个意思写的,都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

2、每段中“有的……有的……”都是具体的描写;

两个片段中,作者用“有的……有的……”介绍画面的时候,前面或后面都有一句话,“有的……有的……”与前面或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解释,“有的……有的……”是对前面或后面的句子的具体的解释。

比如:各种各样,后面的“有的……有的……”写珊瑚的各种姿态,就是解释珊瑚的各种各样;先概括说,再具体解释。

比如:先写“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后面的“有的……有的……”写不同的样子,就是解释鱼的“多”“好看”的,再概括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先概括说,再具体解释,再概括说。

3、都是介绍某一画面中的的多个事物的不同的形态;

4. “有的……有的……”的句子的个数,都是多个,两句、三句或三句以上。

(三)比较阅读,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这样写好吗?

师:作者为了表现在西沙群岛珊瑚和鱼的形态各异,都使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这样写好吗?这样表达效果怎样呢?

生表达。 怎么体味表达效果好不好呢?我们可以采用“去掉这些句子,放到原文中,体会表达效果。 ”的方法。

1、去掉这些句子,放到原文中,体会表达效果。

师:要想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的办法就就是去掉这些句子,再到文中去体会表达效果。

师出示一: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出示二: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请一生读,其余学生去体味;

再请一生读,让其余学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交流体会。

师小结:从“有的……有的……”这些句子可以真切地表现出海底的鱼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和海底的珊瑚的不同形态,这样写非常生动,如果去掉就没法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与“有……有……”对比,体会表达效果。

师出示《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相关段落:大家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一样吗?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在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交流体会

师:第一句只能体会到小学生多和小学生的民族多,不能表现当时的场面怎样;而第二句却可以想象出当时热闹的场面。所以,“有……有…”和“有的……有的……”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只是想表达“很多”这层意思,就可以用“有……有…”这样的句式来列举;但如果我们想把当时的场面介绍给大家,就要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描述。

(四)、师适时指导、点拨,总结、提炼方法

师:为了将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或场面介绍得具体、生动,我们也可以学习两位作者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使用“有的……有的……”来具体描述、介绍。那么,在具体使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先介绍一下这个画面或者场景给人的总体印象。

2、再用“有的……有的……”来具体描述一个个具体的场面或画面。

3、“有的”后面,他们的形态、表现,有什么区别,要把各自的特点写清楚。

写作技巧: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画面中有多个人物或事物的时候,要细致观察比较,看看他们的形态、表现,有什么区别;介绍的时候,要抓住各自的特点 。

(五)、课堂小练笔:改写《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相关段落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练习一一改写《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这几句话,假如我们不仅想列举小学生和小学生的民族多,而且想把同学们上学的场面描述出来,我们该怎样介绍呢?那就是使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描述。

1、首先,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这段话,想象一下,同学们上学的场面,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总体感受。

2、你们能看到那些具体的场面或画面吗?谁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

3、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4、全班交流一一读自己的作品

四、评价环节

学后练习,课后作业

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用上“有的……有的……”,写一写课下同学们的活动,介绍完了各种活动类型后,再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同学们活动的特点。

1、带着方法先说一说

(1)先介绍这个画面或者场景给人的总体印象;

(2)再用“有的……有的……”来逐一介绍各自的不同 ;

3)“有的”后面写出同学们的形态、表现,有什么区别,要把各自的特点写清楚。

2、依据方法评一评

(1)先介绍这个画面或者场景给人的总体印象;

(2)再用“有的……有的……”来逐一介绍各自的不同;

(3)“有的”后面写出同学们的形态、表现,有什么区别,要把各自的特点写清楚。

3、带着方法写一写

(1)先介绍这个画面或者场景给人的总体印象;

(2)再用“有的……有的……”来逐一介绍各自的不同;

(3)“有的”后面写出同学们的形态、表现,有们什么区别,要把各自的特点写清楚。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风景优美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物产丰富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的天下

 

 

立秋已过,已是金秋时节,金秋,何其宝贵啊!在秋的胸怀里:花,灿啦!果,实啦!庄稼,熟啦!这些,都在秋的一瞬,仿佛成长起来的青年,坚定,笃实,成熟。在城市、在农村、在大山的每个角落,总能找寻到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希望我们因携手名师大讲堂而更加熠熠生辉,希望我们用智慧和汗水辛勤浇灌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给城市、给农村、给大山披上镶嵌着一颗颗璀璨珠玑的外衣,给人活力,给人快乐,也给人温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