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案例分析
五里小学 邓新萍
教学片断:
(三)迁移写话
师:课文就是这样写出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请同学们也学着课文的例段,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可以写天上的星星、空中的白云、地上的小河、小花……
(学生模仿写话,教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写的好的文章,以备展示交流。)
师:哪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请把你写的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1:读写话。
生2:读写话。
教学案例分析:
1、精简形式,以本节课核心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写话”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根据目标和文本特点,较合理地设计了三大学习板块,师先引导学生品读“漓江的水”,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桂林的山”,最后针对本课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创设新的语境开展读写迁移。其次,积极实践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围绕核心目标细致品悟语言,丰富了学生对语言表达特点的领会。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三大任务,细致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本课中,学生随着“找特点”的指引,对课文重要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细致品悟,领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课文如何写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如何写出桂林山的奇、秀、险,都在学生的细致品悟中得到了深刻揭示。
3、读写迁移,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二自然段的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内容不限。这时学生问我:“可以写天上的星星吗?“可以写路边的野花吗?.....我都含笑点头。十分钟后,学生的写话出乎我的意料。通过练习和运用,学生已把新课的学习迁移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真切的语言表达技能,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