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五里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选题缘由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诸多语文老师最感到头疼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各种作文书的翻版,没有一点结合生活和实际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小练笔要么不适时机,不能紧密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境,要么流于形式,脱离了练习的本质,或着是蜻蜓点水,
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素材,从而没有把握好小练笔的序、量、度的问题,导致收效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年龄特征,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张扬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语言,进行形式多样、组织有序的有效性小练笔,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所以,我校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分析和研讨,最终确定将《小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研究》作为本年度的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2、创新:改变我校教师长期以来练笔内容的空洞、练笔形式的老套、练笔方法的单一,做到内容上创新,形式上创新,方法上创新。
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创新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确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它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营造积极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生动的片段。
2、探索行之有效的练笔方式,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在研究过程中促进全体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特别是习作指导水平。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如何有效地设计小练笔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计小练笔内容,能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克服学生畏难的情绪,降低写作的坡度,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怎样抓住课堂小练笔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在深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理解,在探讨中明晰观点,在倾诉中升华感情,在阅读中了解知识,抓住时机进行小练笔,激活他们的写作潜能。
3、探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①仿写---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模仿创作
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或者是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②扩写----对课文情节的再加工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抓课文“空白”,把原有句、段或篇中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明确,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
③改写——依据材料、重新构思
有很多的课文和材料,可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作。这样,就会以另一副面孔或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又充满了新鲜感。时不时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④续写----对文章内涵的感情升华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4、以评促趣,寻求小练笔对作文教学的带动
①、捕捉闪光点,激发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小练笔点评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重要一环。小练笔点评要重在鼓励,这是小练笔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
②、温情点拨,让个性张扬
教师可运用一段温情委婉的话语,向学生道出你的心声和你的殷切鼓励,学生也可从中悟出自己习作的不足,从而积极努力。
③、自由评改,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对象:我校中年级学生
鉴于本次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观察法:以听课、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案例研究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
4、行为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6.1~2016.2
1、积极组建我校研究型课题组。
2、商议确定我校主攻研究的课题。
3、学习、收集有关本课题的理论知识,为研究做好准备。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6.3~2016.10
1、课题组成员查阅资料,系统分析,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分析、交流课堂小练笔设计的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形成个案分析。
3、积极研究设计围绕不同内容进行小练笔的练习,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阶段性的小结。
4、阶段总结,成果展示,撰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应用阶段:2016.11~2016.12
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并进一步研究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2、开发了学生的习作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听、说、读、表达能力、习作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
4、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5、初步探索出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小练笔指导设计
3、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4、学生优秀小练笔集锦。
5、学生优秀作文等。
6、师生在各级比赛中的获奖证书。
八、课题组成员职责
|
姓名
|
职务
|
具体工作
|
课题组组长
|
王兴发
|
校长
|
负责整个研究过程的指导、管理、组织、监督等工作。
|
课题组成员
|
姚小艳
|
教科室主任
|
负责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申请表填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结题报告的撰写、会议组织以及各种材料的上报工作。
|
史文华
|
一线教师
|
负责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
|
刘芬
|
一线教师
|
施莲
|
一线教师
|
邓新萍
|
一线教师
|
负责填写课题研究会议记录、各种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打印、校正工作,以及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