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 论幼儿混龄同伴交往

(2015-06-26 11:54:17)
分类: 育儿美食


 

 

 很多研究表明,幼儿的交往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混龄群体类似一个温馨的家庭,不同年龄的幼儿像“兄弟姐妹”般在一起生活着,比较贴近于个体社会人际生态的实际。这一交往活动拓展了独生子女幼儿交往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到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爱、帮助之情、对社会发展积极的情态、认知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现在的家庭、幼儿园对幼儿混龄同伴交往的影响很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力促进幼儿混龄同伴交往成为现代幼儿园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幼儿社会学习的新途径。因此,文章研究了培养幼儿混

龄同伴交往的策略幼儿天生就是喜欢与别人交往的,是合群的。因此,幼儿健全的未来生活必然含与同伴交往的内容。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活动是幼儿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源泉。本研究按交往的年龄结构把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同龄同伴交往和混龄同伴交往两种类型。其中,混龄同伴交往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可以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过程等。
    然而,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发现,现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幼儿教育策略的失调,功利社会背景下幼儿正常交往生活被剥夺,使得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混龄同伴交往活动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现代独生子女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如在家中父母的溺爱限制了幼儿与大年龄的幼儿交往,同时,幼儿园又实行严格的分班制,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学内容和组织都进行明确划分使幼儿失去了混龄同伴交往的机会。
    近些年,独生子女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对混龄同伴交往研究也开始重视,混龄同伴交往类似于一个温馨的家庭,不同年龄幼儿像“兄弟姐妹”般生活着让他们体验到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爱、帮助之情对他们社会性认知、积极情感、亲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发展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不论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还是教师教育活动,本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一、幼儿混龄同伴交往的定义
   就广义而言,同伴交往是指同伴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但具体地讲,幼儿不是在单一的,同年年龄的群体中生活的,而是由年龄不同、大小不一的同伴组成的混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交往的幼儿就是幼儿混龄同伴交往。  
二、幼儿混龄同伴交往的作用
(一)混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幼儿社会化就是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态度、社会行为、开朗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感恩的心、礼貌的行为、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创造力、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主动的承担责任。社会化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类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父母、传播媒介等。但是学校也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幼儿教育社会化学校的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将对孩子影响巨大。
    混龄活动构成了一个家庭式的混合编班,为幼儿构成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儿童群体、让孩子体验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愉快感受,体验“家”的温暖和快乐,年长的幼儿可享受到哥哥、姐姐的乐趣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年幼的可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怀和帮助,体验友、爱、情感等。例如,有一次我带领我们的孩子与大班的孩子在一个混龄活动中有一个小弟弟在爬楼梯时,摔破了一点皮,大班的大哥哥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说:你疼吗?可见,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健康发展。
2.有助于幼儿的准确定位和人格健康发展
    在混龄活动中幼儿自我的概念在家庭的互动中产生了,娇惯不再受迁就,自私、霸道不再受欢迎,必须服从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和大家一起协作共处。在混龄幼儿玩耍时,当他们面对比自己能力强的大哥哥大姐姐时,他们即使有什么不满或与别人发生纠纷,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他们感受到对方的强大,如果打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保护自己的潜意识下,他们学会了克制、协商、合作与谦让,弱化了“我行我素” “自我中心”的个性倾向。
(二)混龄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同伴交往是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从别的同伴那里获得丰富信息使自己的思维精细化。混龄同伴交往已如此。
1.混龄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
    混龄活动能很好的利用孩子间同龄互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使他们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
2.混龄活动有效促进语言发展。
    幼儿是“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在自由、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中,幼儿在语言上明显的表现了想说、愿说、敢说并喜欢共同感受的快乐。大、中、小班各年龄阶段中,高一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为正处于低一阶段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这为低一阶段的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资源、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大班幼儿完整连贯的表达、丰富的词汇运用,激发中、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主动模仿,大胆应用,及时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交往的能力。
3.混龄同伴交往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对他人负责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为。一些研究者指出,在一个有机会和被希望去帮助、照顾年幼儿童的文化环境里,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获得发展和提高。
    具体地讲,混龄同伴交往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的发展。如,铜店街幼儿园开展一些系列“大帮小”的活动中,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年幼幼儿如果表现得不任性、不淘气、有礼貌、并积极配合哥哥姐姐进行活动,教师也给予奖励,这样的训练使大小幼儿自然地就养成了彼此互助、分享、配合的习惯。
(三) 混龄同伴交往能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1.混龄同伴交往促进了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其集体意识的培养。
    集体意识的基础是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个体间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同情。混龄同伴交往呈现立体多项性的特点,交流的方式和难易程度也明显不同于同龄同伴交往,由此,这种混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交流的锻炼机会,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例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十分内向,很少与其它小朋友说话,老师就为他创设交流机会,让他与比自己小的幼儿玩,让他帮助小弟弟、小妹妹做事,或者让他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经过两个月的锻炼,他现在会主动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也喜欢和其他年龄的孩子一起做游戏。
2.混龄同伴交往也锻炼了幼儿控制的能力
    混龄同伴交往能有效扩展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对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感控制能力方面的承受能力,因此混龄同伴交往活动在锻炼幼儿情感控制能力方面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就是混龄同伴交往过程中年长的幼儿的积极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因而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进行交流,可在榜样的感染下逐渐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如,胆怯、任性、自私等,而年长幼儿在年幼同伴面前也因为榜样而自我心理暗示,他们喜欢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因此,在与年幼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也会自觉展示积极一面,克服了自己的任性。
3.混龄同伴交往能有效培养行为发展
    中班幼儿在人格上的一大特点是自我中心化、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多。培养中班幼儿的利他行为,使他们能摆脱自我中心,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主要的途径。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混龄活动中,大班幼儿关心、爱护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行为潜移默化地为中班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可以通过混龄幼儿的角色游戏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摆脱自我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三. 影响幼儿混龄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家庭
    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中很具影响力的场所。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与过去的多子家庭相比,现代家庭成员的减少和人际结构的简化,消弱了儿童家庭生活的丰富性,“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模式,使幼儿没有了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助、互相模仿。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了年龄相近,心理相邻的关系平等互惠的交流,在思想情感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责任感,心理脆弱,孤独等,在行为能力上,过于依赖、独立性差,交往狭窄、自理能力差等,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如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分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等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幼儿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民主、气氛和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相反,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家庭气氛中,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甚至互相仇视,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就会学会争吵、打架等,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也就很难协调。
(二)幼儿园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目前的幼儿园还严重存在着生源多、教学资源少、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一所幼儿园一般情况下都有十几个教学班,而且每班人数还严重超标,结果导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玩具等都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大部分幼儿园的室内教学场地都是3-4层的楼房建筑,幼儿园只图方便管理,每每把同一年龄不同的班级,安排在同一楼层,这样就阻隔了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交往机会,而且在同一楼层的班级都很少交往。幼儿只有与同班的幼儿进行交往。另外,大多数的室外活动场地只有一个面积狭小,配置的游戏样本很少且小,这样就导致幼儿园安排室外活动只有采取单线排队的方式,所以不同的班与同一年龄的幼儿在一起的机会都很少。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只在意知识、技能方面,没有注重到幼儿混龄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教师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结果乱成一片。只有在幼儿之间发生了矛盾了,教师才会关注到。还有,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接触集体的生活环境,教师没有与幼儿之间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护、关心、尊重和鼓励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
四、 培养幼儿混龄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家长应为幼儿混龄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幼儿走出家门串亲访友,让幼儿多与周围人交往接触,体验交往活动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耐心、自信心等。家长还要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性活动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尊敬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如果孩子在与混龄同伴交往中出现了问题家长要给与及时指导和帮助。父母还要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父母要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二)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不同交往的发展,在环境创设上教师可以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在园内可以把大的活动室分割成若干小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有共同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场所,有共同进餐的地方,也有共同休息的地方;在教具玩具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要准备年幼幼儿喜欢的玩具,如布娃娃、机器人等玩具。也要为年长幼儿准备喜欢的图书、智力拼图等玩具;在家具的准备上也同样如此,桌椅的尺寸要使用一定程度的差异,特别是椅子的大小与高低要便于不同身高的幼儿使用。
    教师的素质也要提高,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内部修养恰当地表现在自己的仪表和行为举止上。因为幼小的孩子对教师的仪表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教师的仪表举止也是教育幼儿的无形力最。幼儿教师服装要整洁、美观、举止文明、大方。 
    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教师应具有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并且时时关怀幼儿,做一个有心人。幼儿教师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下,幼儿天生就喜欢交往。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因此,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混龄同伴交往的活动,如在生活领域,可以围绕穿衣服、系鞋带、进餐、整理床铺等内容开展混龄同伴交往的活动。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一起感知、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混龄同伴交往。如,可以让每个哥哥姐姐带一个弟弟妹妹到幼儿园玩,欣赏一些作品,可以让年长的幼儿为弟弟妹妹当讲解员等。另外,手工制作、拼图、绘画、讲故事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幼儿混龄同伴交往的活动。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形式,因此,在游戏领域中,可以把角色游戏、竞赛游戏、表演游戏作为素材,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灵活应用榜样示范、竞赛评比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发扬幼儿互助合作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