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玉米》发2022年05月17日《天水日报》,谢谢郭老师鼓励和支持!

分类: 报喜台 |

家乡的玉米
天水日报 离开故乡很多年了,我对玉米最深的记忆是在青涩的少年时代,家家的自留地里除了种植蔬菜,最常见的作物就是玉米了。
清明前后,母亲就会在菜地周围种上玉米。玉米种上后,赶上好雨水,不几日就冒出嫩绿的芽儿,抽出细长的叶子,远远望去,像飘动着的“绿海”。玉米虽说是粗粮,没有小麦的精致,但它产量高,耐干旱,为了养活我们,母亲特别看重玉米的种植。待玉米长到一柞长时,母亲就开始间苗和追肥。经过母亲侍弄的玉米,在雨水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下,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炎炎夏日,玉米长得郁郁葱葱,学校也放了暑假。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做完父母安排的家务活后,便去玉米地里铲野菜。碧绿的玉米叶子宽大厚实,层层叠叠,铺天盖地。躲在玉米叶下面纳凉的苦菜、灰菜、苋菜,鲜嫩嫩,水灵灵,招人喜爱。山村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与土地打交道,懂得父母的辛苦,知道生活的不易,嘴里说着笑着,手里却一点儿也不懈怠,不一会儿就铲满了一筐野菜。
夏末初秋,是玉米生长最茂盛的时节,抽穗吐须的玉米,像身怀六甲的美丽少妇。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玉米叶子被清洗得油光水亮,叶面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微风一吹,满眼都是耀眼的珍珠。此时轻轻地撕开包裹玉米宝宝的青衣,用手指在玉米粒上一掐,就会有乳白色的浆溢出来,这样的玉米煮进锅里,味道鲜美至极。等到玉米成熟后,母亲会在收回来的玉米中,挑拣出嫩玉米煮熟,我们便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一饱口福。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家家的责任田里都种上了小麦。而母亲依旧每年都会在花园边沿种上几株玉米,待青玉米成熟时,掰几个煮进锅里,给我们解解馋。
这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家乡人在用传统方式种植玉米的基础上,又创新思路,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这一新型种植技术,玉米成为人们脱贫致富的“金元宝”。
如今,在讲究营养搭配、注重保健养生的时代背景下,玉米走出了乡村,融入了城市,走进了城市酒店、超市和大小饭馆,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食。
徜徉在家乡的玉米林中,我心里感慨万千,没想到昔日干旱少雨的“穷土地”,由于地膜覆盖的保墒,如今竟然变成了增值收益的“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