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清山游记
(2013-09-13 17:37:11)
标签:
洛门邓书俊天水晚报 |
分类: 游记 |
贵清山,光听这名字,就知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农历四月十三日,我和一帮朋友相约前往。
车子进入漳县,经过草滩乡,不久就在贵清山顶停住。一下车,我们眼睛一亮,几乎所有的人都发出了称赞。一棵棵大树,绿叶如盖,直插云霄。微风拂过,彷彿置身于无边无际的碧海之中。走进右边一峡谷,只见这里的树更大更高,最大的一棵,名叫紫果云杉,树龄己上千年。据记载,此树高23米,树冠能盖三亩地,树身需要几人合抱,被称为树王。可惜,这棵巨树己倒塌。游人到此,纷纷举起相机,无不为它庞大横卧的身子所震撼。
顺着原路,绕过洗脸池,我们来到中峰山上。与别的山相比,中峰山比较平坦。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原有一座中峰寺,宽阔清静,占地2万平方米,系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建。寺内有四口大钟,八角飞檐,可容十人。每当禅林挂月,古寺钟声变回荡于峡谷时,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古刹钟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寺院初遭破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寺院失火全焚,大钟不知去向。
行走在古寺遗址上,听一游人说:“前面,就是著名的断涧仙桥。”原来中峰山与西方景之间有一飞桥,距离深谷500多米,悬挂云端,非常惊险。仔细看去,重檐叠架,雕花栏杆,结构独特,造形典雅,让人无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惊人的勇气,高超的技艺所赞叹。据记载,仙桥初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桥长13米,宽1.65米,通高2.3米,六对望柱分作五间。引桥头各建一坊,长1.52米,两檐间距2.6米,桥廊顶为重檐歇山式。此桥虽经17次重修,但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是贵清山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站立桥头,如腾云架雾来到南天门上,有种身临仙境之感。走过断涧仙桥,眼前一巨石兀然而立,紧容一人侧身通过。回头一看,石壁上刻“雷霹石”三个大字。相传,仙桥建成后,如来祖师慕名前来,行至桥端,有巨石挡路,当即挥掌劈为两半。其实仔细一看,虽经风雨,人工开凿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过“雷霹石”,就到了佛缘净地西方景。这是一座千峰簇拥,似玉剑刺天的圣山,巍峨独立,让人肃然起敬。殿宇寺届依势而建,有大雄宝殿、西方如来佛殿、玄武大殿、十大阎君殿等。殿旁有明万历年间建寺石碑和清嘉庆年间河南巡抚邑人王宪《游贵清山放歌》石碑各一块。虽历经沧桑,但尚铁划银钩字迹清晰。
原路返回,沿小路走去,只见断崖阻住去路。放眼过去,一棵棵大树悬吊崖边,惊险之极。游人到此,可以牵着露出地面千纠百结的根须,像蛇一样绕树一周,就是这里有名的“转树险道”。尽管没有胆量转过树去,但站在这里,看白云在崖边翻滚,听松涛在耳旁阵响,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离开“转树险道”,大家急着要去景色秀美的贵清峡。去时必须经过一千九百九十八个台阶的天梯。从上往下看,天梯像一条长长的绳子,呈S形吊在崖壁上,大有华山之惊险。
好不容易进入峡底,感觉来到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任何喧嚣,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与这里无关。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峡谷两旁奇峰高耸,千姿百态,气势逼人。
相传,姜维大战铁笼山后,被敌人追赶到峡谷,借着峡谷奇特的地理环境,才躲过了一劫。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上过马的一巨石称为姜维上马石。细看之下,坑凹之处,还真像马踏出的蹄印。
一路走走停停,尽管很累,但仍兴趣昂然。经过骆驼峰和神笔峰时,大家的脚步不知不觉停住。原来山峰挪动笨重的身躯在这里转了一个身,现出一个大豁口,一条洁白的水柱从几千米高的崖壁上湍急而下,清流经岩壁时所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
回头再看身后的山峰,简直就是一峰巨大的骆驼,一动不动地卧在翠崖旁,使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更神奇的是那座神笔峰,玲珑独秀,高耸云霄,形如一只巨大毛笔。不知是那位仙人路过,擎此巨笔,挥毫作墨之后,弃笔而去,为人间留下了这一片风华绝世的山水胜景。
再见了,贵清山,我们会永远记住你。
前一篇:小小说梨园老汉(发表天水晚报)
后一篇:翰墨绽放的美丽——记画家郭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