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辰彬先生对钱币“简虚面为阳面,繁实面为阴面”定性》的正确与否
(2014-05-22 20:52:58)
标签:
六爻中国摇钱古卜讲义铜钱阴阳算卦占卜增删卜易文化 |
分类: 自我发挥 |
古人对于钱币的阴阳没有具体的论述,只是表示了“背”为“阳”,“字”为“阴”。现代很多易者对钱币的阴阳作了阐述,各种解释较多,不能统一。且我对那些解释均不是十分感到认同。直到我看到了朱辰彬先生《中国摇钱古卜讲义》中对钱币的阴阳性质的论述,才觉得是比较能让人信服的解释。
《易经·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说易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所以能范围天地万物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易能预测未来,能趋吉避凶。关于天地的形成我们可以用“太极”来解释。《易经•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是天地混沌未分之时,两仪即是天地已分,已分出阴阳。“轻清升浮者为阳,重浊沉降者为阴”,“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这样天便是阳,地便是阴。所以朱辰彬先生判断钱币阴阳为“简虚为阳,繁实为阴”是非常符合天地阴阳之道的。用此理论也很好的解释了宋明和清代两种类型铜钱的阴阳性质,看过朱辰彬先生的书的易友应该都知道。
但是,我在运用此理论到其他地方时就遇到了问题。大多数求测者身边没有“乾隆通宝”这样的古币,摇卦时只能用现代的硬币代替,诸如一元,一角之类。我就用朱辰彬先生的这个区分方法来对现代硬币进行区分,但发现现代新版一元,五角,一角硬币两面均刻满了数字图案,难以很明确地区分哪面“简虚”,哪面“繁实”。拿现代新版一元硬币来说,正面有一个很大的数字1,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有年份,有拼音。反面是一朵菊花和几个拼音。如果以他们各自所占得面积大小来看,不太容易区分哪个“简虚”哪个“繁实”,细看一下可能是菊花一面所占面积更大,也就是菊花一面“繁实”,这样就定出了“数字1为阳面,菊花为阴面”的阴阳属性。如果按图案的复杂程度来看,菊花面的复杂程度略高于数字面,也说明了“数字1为阳面,菊花面为阴面”。这两种判断方法得出结果均是“数字1为阳面,菊花面为阴面”。我们再来看新版一角硬币,正面和一元硬币的图案差不多,反面则是兰花。我们再来区分此一角硬币的阴阳面。若以所占面积来看,一角硬币正反面面积差不多大,若以繁杂程度来看,两面也是各有千秋。很难区分出来哪面“简虚”(阳面),哪面“繁实”(阴面)。所以此一角硬币按照此方法不太容易分出阴阳。且我勉强按照朱辰彬先生的方法分出阴阳,以花面为阴,字面为阳,用之排出的卦多有不效,比较简单的卦也与事情对不上。
至此,我对此方法分钱币阴阳产生了怀疑。又不得不重新思考钱币阴阳的定位方法,再回过头来看古代对钱币阴阳的论述。《增删卜易》和《卜筮正宗》中均用“字”与“背”来描述铜钱的正反两面,而我们现代则习惯说“正面”和“反面”,其实这两种叫法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表示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既然都是对立的两个面,就可以用“阴”和“阳”来表示。而“背”和“反”的意思相近,朱辰彬先生则对此看法不以为然,书中还特地举了“背叛”和“反叛”两个词,认为古今有别,不能以今人的观念来解释古代的观点,而此例子恰恰能说明背与反意同,中国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我们的文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些传承下来时意义变化不大,古今一样。所以正反面的说法不会是无缘无故冒出来而和古代的解释完全脱离关系。所以 “正”与“反”可以代替“字”与“背”,只是现代人的习惯问题。至于为何“背”为“阳”,“字”为“阴”,我们可以用我们自身来解释。人体分为腹面和背面,在中医里边解释人体背面为阳,腹面为阴。为什么呢,因为人体腹背两面有两条重要的“奇经八脉”——任脉和督脉。督脉行身之背,总督统领人体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任人体一身之阴气,为“阴脉之海”。人体背面还有“太阳经”,腹面还有“太阴经”,都说明了背阳腹阴这个道理。医易同源,都是用最朴素的道理来解释世间万物。且人为天地之灵,与自然高度融合。《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很好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两个”背“,铜钱的背和人体的背其实是一样的,故铜钱是“背”为“阳面”,“字”为“阴面”。铜钱外圆内方,法天地之方圆,字背两面法人体之腹背,所以铜钱秉“三才”之德,所以很多人觉得用铜钱占卦较灵,因为他与天地人相合。
其实,当一个铜钱或别的事物被做出来时,他的正反(阴阳)属性就已经被确定了。比如一本书,我们会认为有书名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就是背面反面。既已确定两个相反的对立面,就可以分出阴阳了。不再需要我们去判断哪面简虚,哪面繁实。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就像苹果,梨等,他们都有“不易”的名字,事物的阴阳属性也是如此。虽然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但是事物两面特有的阴阳属性一般是“不易”的。铜钱本身的正反性质就已经确定出哪面阴哪面阳,完全不用我们人为地去判断哪面简虚,哪面繁实,再来确定阴阳。很遗憾的表示,朱辰彬先生用正确的阴阳理论错误的用在了定性铜钱的阴阳上。我再以朱先生的观点来说明一下,以乾隆铜钱为例,正面(字面)为“乾隆通宝”四个大字,背面为朱先生所说的满文,朱先生以满文较简虚为理由,认为满文面为阳面。那我们想想,是不是在当时官方铸币时,如果背面再多刻一些满文,刻的满文繁实程度超过了“乾隆通宝”四个大字,那是不是这面就算繁实,而变成了阴面呢?那恐怕古书上都要改成背面为阴面了。铜钱的阴阳属性怎么会随意的被我们人为地改变呢?我想这个是不会的发生,就算他背面刻满了满文,满文再复杂,他还是阳面,因为他的正反属性早已确定。乾隆通宝面是正面,另一面就是反面,已经分出了阴阳。同样不管是古代其他铜钱还是硬币,不管他图案多少,复杂与否,只要我们分出正反面,就可以以反面为阳面,正面为阴面来定性,完全不用去对比两边哪面更简虚,哪面更繁实。以现在新版一元硬币为例,有数字1的为正面,菊花为反面。即是菊花面为阳面,数字面为阴面。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朱辰彬用“简虚为阳面,繁实为阴面”这个理论解释的通宋明和清代两种类型铜钱的阴阳属性,是一种巧合,我们不能用此方法来判断铜钱和硬币的阴阳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