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氏教育·如何引导孩子独自工作

(2017-05-10 14:03:15)
分类: 蒙台梭利教具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苦恼,醒着的时间似乎都属于孩子。孩子时时刻刻粘着大人,不愿意自己独自活动,或者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慌乱了,不知道怎么玩了。

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有以下两种原因:

1. 

对环境不信任,没有安全感。

 

2. 

习惯性陪伴,认知发展偏差。

3. 

 

孩子无法独自活动的危害暂且不说,先看看孩子实现独自工作的益处:

 

1.发展独立性。

2.正确的自我认识,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

3.正确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自己要做的事。

4.真正感受“工作”,“游戏”或者“活动”带来的快乐。

 

 

不同年龄,不同分析

 

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行为表现时,都必须先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相对应的身心需求。

 

6~12个月 

 

 

孩子第一次表现出“黏人”应该是6~12个月龄左右的时期,高峰期可能是8个月左右。

 

具体表现:

孩子在这时期出现离不开妈妈或者熟悉的家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喊着找娘亲是时常有的事。

 

原因:

a.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忆变化。

孩子的感知能力、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的结果,开始能够能够区分熟悉和陌生的人群,能够记得不同人的脸。

b.认生是婴儿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

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了孩子对亲人和对不熟悉人的不同态度。 同时,孩子在妈妈和熟悉的家人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有在妈妈或者熟悉的照料者身旁才有安全感。

 

怎么做:

1.制作日常作息表,保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外在事物的秩序,是孩子构建內在秩序感的基础,当事情变得可预测时,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和安全感,展出更好的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尽量保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例如,尽量固定照顾人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傍晚五点半是奶奶给孩子洗澡的时间,那么就尽量固定时间让奶奶进行,不要轮流。不同的人不同的手势和力度都会打乱孩子的秩序。

 

2.坚持执行“预见式”教养。

当周围环境即将要发生变化时,提前告知孩子。例如“妈妈现在要关灯了”“妈妈现在去厨房拿水杯”等等,孩子听懂妈妈的“口令”,感知不同的口令带来的不同变化,从中掌握规律。

要注意的是“口令”时要温柔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语言尽量精简但又准确到位。

 

3.通过游戏引导孩子感知客体永存的概念

感知客体永存的概念是指:儿童通过活动掌握经验,从而认识到客体即使当下看不见,但不代表完全消失,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

当感知了客体永存的概念后,孩子对于消失在眼前的事物便会少一些慌乱不安的恐惧。

 

游戏一:物体永存盒

http://s16/mw690/00487F5qzy7aXHLWVZ52f&690

这是我们常见的蒙氏教具之一,将小球投进木盒后并不会消失不见,而是从另一个口缓缓出来。

下图为家庭DIY的物体永存盒,也非常方便制作。

http://s1/mw690/00487F5qzy7aXHO8nK0c0&690

游戏二:丝巾游戏

 

http://s2/mw690/00487F5qzy7aXHPVCvff1&690

妈妈用丝巾挡住脸,呼唤宝宝的名字,然后放下丝巾。让宝宝感知,看不见妈妈时,不代表妈妈消失不见了。

 

一切的发展和学习都是需要经验的累积的。孩子也是。消失了,又出现了,孩子便能从中掌握规律,并获得安全感。如果我们一味担心孩子哭闹伤心,而全天守候反而让孩子错过了认知的机会,甚至造成错误认知,奴役他人。

 

2~3岁 

 

 

具体表现:周围事物一旦发生改变就生气和哭闹,喜欢家人陪同下玩耍。

 

原因:

1.潜意识吸收期

3岁前的孩子靠一种如同呼吸般自如的吸收能力,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将此构建成心灵的一部分,从而来适应这个世界。如果之前家人一直陪伴孩子,没有给予孩子独自玩耍的机会,习惯地“带领”孩子做游戏,按照成人的思维“帮助”孩子搭建积木或者绘画等等。

那么孩子便会吸收这样一个事实:我必须跟着成人玩,我的能力不如成人,我无法做到那样有趣,我不需要思考如何创造,只要遵守成人提出的“捷径”.....

 

2.秩序敏感高峰期

孩子已经将这种模式存档,认为事物就是应该这样发展的

怎么做:

一方面,由于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的潜意识吸收期,所以一切只能从改变环境入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工作”中,要注意的是,这时期任何说教讲道理都不可能有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处于看似执拗的秩序敏感期,所以“脱身”必须是循序渐进地发展。

 

3~6岁 

 

具体表现: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独自一人时,对身边的事物似乎都不感兴趣等。

原因:从出生至今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实现独立,家人包揽包办,习惯性陪伴,不喜欢独处,形成了认知偏差。

 

以下是帮助2~3岁和3~6岁的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具体做法:

 

1. 

提供支持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环境http://s14/mw690/00487F5qzy7aXHYRccJbd&690


2. 

提供适合孩子尺寸的家具,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掌握自主性。例如,孩子渴了可以自己去倒水,饿了可以拿到健康的零食,醒了可以自己下床,自己打开衣柜拿到想要穿的衣服等等。

这些能帮助孩子实现独立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不需要依赖成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动手的过程不仅能实现独立自主,而且能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自尊自信心和家庭归属感等等。

具体的家庭环境设置请参考之前的文章和课程

 

2.提供保护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环境的设置过程中要考虑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区域的设置要“动”“静”分离。例如,阅读区属于“静”,尽量不要设置在进出口或者电视机旁边。

蒙台梭利指出,当孩子专注于正面的工作时,良好的行为自然会取代偏差,逐步走向正常化。

 

3.注意提供的活动的完整性,可行性和难易度

如果希望孩子独立完成这项活动,就必须要考虑到每个步骤和材料是否完善;难易度太大和过小都会令孩子失去活动兴趣。

 

4.循序渐进

就像我之前说的,不是立刻当甩手掌柜,必须先帮助孩子站在独立的起点,为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开始时给予正确的示范,然后在一旁陪伴和观察孩子,当孩子提问时及时给出恰当的回应。

当你观察到孩子已经专注于活动时,可以退至半米远的地方坐下,可以看书或者喝杯茶,但不要刷手机或者看ipad。(注意,不是站着,因为站着的话给孩子一种你随时要离开的感觉)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从中感受到个人能力,并且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时,专注的时间和质量便提高了。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即将稍稍离开去隔壁拿东西,隔几分钟回来坐在孩子身边观察和陪伴。(让孩子知道,不求要大喊大叫妈妈也会回来陪他,加强安全感以及获得信任。)

 

 

5.提供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并且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活动

http://s1/mw690/00487F5qzy7aXIoAzlK70&690

 

开放性的活动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念进行,结果没有对错。例如,捏橡皮泥,搭建积木和制作食物等等。

在这过程中切忌“手把手”教学,或者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指示进行活动。

 

6.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独自活动

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手段。

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人是如何各司其职的,感知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例如,观察十字路口的交警指挥交通,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爸爸妈妈独自看书或者画画等等。

 

7.尊重和重视孩子的工作成果,就是对孩子个人意志的肯定

当孩子能独自完成一份工作时,这份工作成果就饱含了他的个人意志。

http://s16/mw690/00487F5qzy7aXIn5VYbff&690

例如,孩子的剪贴画,即使剪得不好,贴的位置也是歪扭的,当这都是孩子执行个人意志的结果。将孩子的剪贴画收纳进作品册或者裱在画框里,都是对孩子的认可。

当孩子的个人意志得到认可,才会更有动力,不断发挥自主创造能力。而不再是拉着妈妈的手说着“妈妈帮我画”的孩子了。

 

8.独立是从日常生活中发展出来的

这篇文章的初衷不仅仅是引导孩子独自玩玩具,而是参与日常活动,而不应仅限于“玩玩具”。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能独立获得食物,准备食物,照顾环境,照顾自己的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玩玩具。

http://s7/mw690/00487F5qzy7aXIqkyJUe6&690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的是:

设置恰当的环境,满足孩子自我构建的需求

最终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和走向独立。

 

 

 

如您欲咨询或订购“蒙联”(在线订购)牌蒙台梭利教具,点击蒙联官方店铺 蒙联教具 咨询:CMS蒙联教具销售部

 电话:0532-68850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