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育事业同发展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标签:
随感随悟生活感悟四季脚步 |
分类: 自省自悟 |
【心灵感悟】
高考,有人说它是转折点,也有人说它是起跑点,还有人说它是一个成长的连接点。如今的高考,可以说只不过是让生活多了一种选择。而对于那些曾经历“十年动乱”的特殊人群来说,1977年高考恢复,犹如“平地一声春雷”,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时光飞逝,一转眼40年一闪而过。40年前的今天,我再次走进了考场,与千军万马一道挤过了独木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进了师范学校,走上了三尺讲台……
而今,再回首,踏入考场的忐忑,早就消失已尽,留下的是一道圣光,照亮了不一样的未来。为这“不一样的未来”,对于我来说这“不一样的未来”已然成为昨日……
为这“不一样”,为这已然的“昨日”,熬夜而作此拙文,纪念并感恩那一缕圣光,以慰我心……
我与教育事业同发展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弹指40年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在教育战线度过了整整38年,每每回忆往事,今昔对比,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作为50年代末出生的我,1966年春天,充满好奇心的我跨入了启蒙教育的学堂,1977年1月走出了校门,我求学的十年黄金期恰在“十年动乱”中稀里糊涂地度过,从来就没有想到自己将于充满书香的校园和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改革开放的春风,催醒了我梦想的萌芽,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我干涩枯竭的心田。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给我个人、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给黟县和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为我与教育事业同发展,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从回乡青年到师范校学生
1977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回到红旗公社西街大队八漳生产队务农,当上了一名手扶拖拉机手。那时的拖拉机手,可是很“吃香”的,除了春耕、“双抢”季节在稻田里“打田”,其余的时间就为生产队跑运输、搞副业,虽说也是风里来雨里去,却不用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1977年10月,有线广播里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这年的冬天,我与全国570多万考生一道,带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走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考场。从“十年动乱”的学校里走出来的我,背着“红宝书”走进小学堂,带着“不学ABC,照当接班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深深烙印走出了校门。虽说是高中毕业,但毫不夸张地说:豆蔻年华在“学工学农学军”中度过,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如此走进考场,面对高考试卷无从下手,其结果可想而知,从考场里出来便自知是“名落孙山”了。
但自己心不甘,于是千方百计找来各种各样的教材,进行快速“增肥进补”。白天,开着拖拉机四处奔波,但却带着课本、复习资料一有空闲从头“阅”;晚上,挑灯夜读不能寐,真可谓是“白天战天并斗地,夜晚擦枪又磨刀”。1978年7月20日,我再次走进了考场,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心里有了些许自信。1978年9月2日傍晚,我开着拖拉机从龙江蓬厦村修水渠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位同学告诉我:“你还开拖拉机啊?你的入学通知书到了,城里都传开了!恭喜你了!”我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我还没有走进家门,妹妹兴奋地跑到我身边说:“考取了,考取了!”就这样一个星期之后,我成了徽州师范的一名师范生。虽说是中专,可那时却是包分配的。用我母亲的话来说:我,从此有了一碗“轻松饭”!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命运的转折,更是我们家的“大喜事”。
从山区教师到小学校长
1980年7月我从徽州师范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孩子王”,正式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1980年9月我被分配在西武乡南屏小学任教,那时的南屏小学建在“叶氏宗祠”里,教师的宿舍就在教室的旁边,小小的窗户,黑黑的墙。教室是用门板围成的,上面透风,下面通气,一年级教学“a、o、e”,其余年级听得一清二楚;两个巨大的“天井”,晴天阳光灿烂,雨天水声缠绵。在这,我只享受到短暂的阳光,聆听到片刻的雨歌……
一个月之后,因为黄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被师范学校民师班入取了,我便被调到了黄村小学去“救火”,并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这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有着无形的压力。当时,黄村小学的毕业班教室,与其说是教室,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因为这个教室就是村民靠“街”坐西朝东的家。这是一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前后三进。走进大门便是天井,走过天井来到“家”的“二进”,此处早已拆除了厢房的门板,留下四根方柱支撑着房顶,教师的灶台紧挨北墙,这便是教师的厨房了,自然南边便是“饭厅”。穿过“二进”又是一个天井,上了天井的台阶便是“教室”了,教室的西面是上楼的楼梯间,教室南北两头的厢房是教师的宿舍。在南厢房的门板上,漆上一块黑色油漆就是黑板,黑板与讲台之间不足一米,讲台下面便是三排学生的座位。在这里我继续享受天井下的阳光,当然也有雨歌……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第一个毕业班的28名学生,全部被西武初中录取。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第二年学校继续让我承担着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结果还是欣慰的。
1982年8月一张“巴掌大”的调令,将我从山外的黄村小学调到了“黟县的西伯利亚”洪星乡的洪光小学任教。那时的方家岭是“九九十八弯”,进山一身泥,出山一身灰,交通极为不便。这一年,我依旧是承担着毕业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那时的洪光小学有170多名学生,只有7个教师,而毕业班就有56名学生。当时的红光小学只有四个教学班,教室是四边漏风的泥巴墙,晴天透光,雨天漏雨;学生的课桌凳是一块板上钉四只脚,且破旧不堪,不时会发生“坍塌事故”,引来课堂上的一阵“热闹”;那时远道的学生,每天要带中饭到学校,夏天将就着吃,冬天才到“学校食堂”排队,自己热一热后再吃;冬天,学生都要带“火桶”进学校,以抵御隆冬的寒冷,透墙的风。那时山里还没有通电,即使有电,也都是生产队用柴油机发电,晚上9点一过,四处漆黑一片。我只能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刻印钢板……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考入“洪星初中”,尽力减少一些“小学复读生”。为此,我自费订阅了好些教育教学杂志,想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
1984年11月我爱人也成了洪星乡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1986年9月,我和爱人一道来到长坑小学任教,成了真正的“夫妻校”,两人承担着长坑小学56名学生,一至五年级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那时,学生家长根本无暇管孩子的学习,于是,我让学生晚上到学校来完成家庭作业,帮助学生背书,辅导学生学习,尤其是辅导学生作文,以提高写作能力。令人欣慰的是一年之后,我所教的毕业班的学生全部考取了洪星初中。
1987年9月,我又被调到洪星中心小学任教,并兼任乡教委业务员。在我担任业务员的那几年里,我狠抓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全乡小学教学质量,我利用休息时间为全乡26个小学的各年级语、数学科印制单元试卷,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尤其是复式教学研究活动,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在全县中心校级名列前茅,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级“‘三育人’先进工作”,荣获市、县“优秀团干”、“优秀辅导员”称号。1989年5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我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并被聘为黄山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员”。
1994年8月底,我离开了洪星乡小学,被调到渔亭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之职。告别奋斗了13年的洪星乡小学,但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永恒的红星”,因为洪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付出的汗水,当然,还有深厚的情谊与眷恋……
从渔亭小学到碧阳小学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拂到了教育界,尤其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崭露头角。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1994年1月1日《教师法》正式实施,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批教育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从此,中国的教育乘上了改革开放之东风,进入到依法办学的法治时代。
1994年9月,我来到渔亭中心小学,那时学校还在旧校址。作为校长的我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坚定不移走“质量立校”之路。为此,我首先从抓教师的业务学习入手,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抓课堂教学,提出了“向师德师风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教师素质要质量,向教科研要质量”。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我着手制定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教师队伍建设,到教育教学常规;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校内管理,到校外管理等,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曾组织全体教师赴芜湖育红小学参观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开展活动课教学”的经验。学习归来后,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在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特长,积极探索活动课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校的活动课有声有色的开展了起来。1996年渔亭中心小学新校舍全面启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电脑课教学、小学英语课也相继开设起来。此时,“黄山市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在渔亭中心小学召开,市县教委的领导、徽州师范以及来自三区四县的中小学领导、教师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课题。作为“七省通衢”、黟县南大门的渔亭,渔亭中心小学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渔亭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9年,我调离了渔亭中心小学。在我任校长的六年里,渔亭中心小学曾在全县中心校级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获得五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的佳绩。学校还荣获了市级“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市县“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县域内骨干教师。
1999年9月,我来到碧阳中心小学任校长。在这里我仅仅呆了三年,但“功夫不有心人”,在这三年里,学校连续荣获全县中心校级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第一名,还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名校”等荣誉称号。2000年,我爱人由民办教师转正,成了一名正式的小学教师。2002年9月我被调到黟县实验小学(碧阳小学)任副校长,一年之后接任校长之职。
从百年校庆到学校整体搬迁
黟县碧阳小学,是县域内最大的小学,有着百年历史。但学校空间狭小,显得十分拥挤,尤其是学校操场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2006年,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她,1906年在风雨飘摇中诞生,在举步维艰中前行;她,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步入了辉煌。2006年10月28日,学校隆重举办了“碧阳小学百年华诞”庆典活动,其目的是传承历史、再叙历程、展示风采、树立信心,弘扬碧小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学校百年校庆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开始谋划新校园的建设,以促进学校的再发展,使之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需要。2010年5月7日黟县碧阳小学新校园开始打下第一桩,标志着“百年碧小”将朝着“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的目标迈进。2013年春季开学,黟县碧阳小学新校园全面启用。新校园占地面积80亩,可以容纳40个教学班,拥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实验室、图书室、电脑房、书法、美术、音乐教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和大礼堂等一应俱全,学校还建有学校食堂、宿舍楼、停车场等生活设施。从此,在黟县城东矗立着极富地方特色,散发着浓厚校园文化,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碧阳小学。她,不仅预示着碧阳小学将走向阳光明媚的未来,也标志着改革开放给黟县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时至今日,每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回忆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4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见证了40年学校的变化,教育的腾飞。现如今,我呆过的洪星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条件并不亚于山外的任何一所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渔亭中心小学也是如此,而且渔亭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建设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渔亭的中小学生将拥有更好的教育。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不仅见证了教育的硬件设施的巨大变化,而且见证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巨大变化。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已成为历史,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已悄然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和常态化使用,实现了山里山外所有的学校均衡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革开放40年所带来的成果。
改革开放40年,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作为一名教师能与教育事业同发展,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因为有幸与改革开放同行,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而感到由衷自豪,何况改革开放还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一同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〇一八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