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漫步守拙园,祈祷同窗情永驻

标签:
情感生活感悟四季脚步随感随悟 |
分类: 友情如歌 |
离开那茅山岭,我们驱车沿着蜿蜒的公路,来到了“守拙园”。
“守拙园”,座落在黟县西武陶村(亦称赤岭),是依据陶公《桃花源记》意境,采用古建筑“异地搬迁”加以保护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据说:当年,陶渊明在此游历时,受黟县小盆地秀山丽水的陶冶和人们挚爱田园生活的感染,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名篇。从此,人杰地灵的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
隋末,陶渊明后代探访祖先的遗踪,追寻先祖的足迹,承继陶氏遗风,举家迁居西武陶村。在陶渊明住过的地方,依着祖先的意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如今。
大家在守拙园停车场下了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书有“守拙园”的三间四柱五层冲天式的牌坊,这座牌坊高11.2米,宽7.8米,其石雕十分古朴精美,造型是非常富丽堂皇,正楼匾上雕的圣恩,背面雕的是御赐,显示着皇恩浩荡,家族繁荣之意。大家跟随着导游,游览“守拙园”。
“守拙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拙”。拙:桃源文化的精髓,意为纯朴、忠厚、善良、诚实;守拙:固守愚拙,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争名夺利,选择归隐山林、田园。“守拙园”的意境就是体现陶公“拙”的思想,“拙”的生活方式,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再现《归园田居》诗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
穿过石牌坊,走上数十步台阶,跨入徽州古民居的门楼,便可以看到巨石屏风上镌刻着陶公的《桃花源记》全文。大家驻足,细读文章,沿着窄小静谧却开满鲜花的石径上,细细回味文中的句词,其间场景萦绕在脑海里,不知不觉中我们一行跨过中门,举目望去,在高高的山坡上,半个蚌壳状的养生池,占地十多亩,比周边高出十几米,宛若一个“天池”般的“故渊”迎面扑来。水面清澈而平静,微风起时,波光潋滟。她与天空相映照,与自然相统一,置身其中,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一个“天人合一”、“天然合一”的境界,感悟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人内心思想、情感的平衡调合、领悟出“心远地自偏”的真意。
还有那三面的远山,一排排的徽州古民居,没有任何的过渡,没有任何的围挡,豁然开朗,真真让人欣喜不已。这一切活脱脱就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大家跟随着导游,穿行在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及古民居等建筑环“故渊”而建,房前屋后桃李榆柳、四季花草,竞相争艳;桥、廊、井、巷、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更有静静的躺在地下、人人都有意敬拜的陶氏祖先,还有文人墨客驻足凝视的文化纪念墙,众多碑刻,回味无穷。
漫步在“守拙园”,大家感受到徽派建筑的巧与拙,感受到陶渊明思想和生活的“拙”。步入陶氏宗祠,你能看到珍贵的陶氏宗谱,以及“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的陶家祖训。古民居中,展现和演绎的是千百年农耕文化,让你感悟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苦与乐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的喜悦,让你不由得更想去解读“守拙归园田”的意念和心境。
在“故渊”四周,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心底里涌动着各自曾经走过的岁月;在乐夕亭,绚丽多彩的夕阳渐渐西下,给我们带来的是对落日余晖的眷念,还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想;在陶公亭旁,勾起了我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这时,我们每个同窗的心似乎都被拎起,虔诚祈祷时光永恒,情谊永驻!祈祷时光永远停留在这魂牵梦萦的——“同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