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盆大雨登箬岭,同窗友情洒古道


标签:
旅游生活感悟随感随悟足迹点点 |
分类: 休闲杂类 |
倾盆大雨登箬岭,同窗友情洒古道
【2015年7月11日】
告别了千年古镇许村之后,我们乘车一路北行,道路虽然是水泥路,但显得窄了很多,路的左边是哗哗流淌的溪流,右边是绵延的群山,而且越往前山势显得更加陡峭险峻了。坐在车里透过车窗,那蜿蜒的道路仿佛只能容下一辆轿车行驶,两边的的山岭似乎在迎面压来一般。而就在此时天空乌云密布,云层低压,车子刚装过几道弯,便从天空中飘落下雨来了,开始还是星星点点的,随着车子继续前行,那乌云不见了,只见远处的群山一眨眼功夫变得白茫茫的,雨势越来越大,仿佛顷刻之间白茫茫的天空中倾泻下来一般,让我再次真切地感悟到了“山里山外两重天”。
路边的溪流,瞬间变得浑浊了好些,但我们的车队却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最后车子在茅舍村前停下,冒雨沿着青石板路攀登箬岭古道。本来我想利用此次同学相聚的机会,用相机好好地记录大家35年相聚的点点,顺便也好拍点自己感兴趣的镜头,结果这雨太大了,尽管相机作了一些保护,但还是不敢拿出来,因为我的雨伞根本无法抵挡来自古道两边狭长山势的风吹雨打。这不,同学中间的那些“驴友”,有着雨伞+雨衣的双层保护,同样也渐渐地被这山里的风雨淋湿了。只好在这徽青古道上,偶尔用手机抓拍几个镜头,以弥补那一点缺失。就在这瓢泼的大雨中,我们同窗之间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沿着绿树翠竹包裹着的青石台阶,艰难地依阶而上。但大家依旧谈笑风生,彼此交流着,寒暄着,询问着这些年来各自的情况,同时有相互提醒着小心防滑……这样大家也变得轻松了,不知不觉中我们经过了猖庙、茅舍,终于来到了茶坦。
当我们一行抵达茶坦时,雨势借助风力更加凶猛了,真可以说是瓢泼、倾盆一般。当我们来到茶坦村老书记家的时候,一个个几乎都变成了落汤鸡,衣服都湿透了,已分不清是登岭时的汗水浸透的,还是被雨水淋湿的。站在老书记家门口,举目远望此处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因为大雨而变得迷蒙了起来。我们在老书记家稍坐休息之后,便又冒雨继续前行,只是此时雨似乎又大了好些,远处的群山早已经消失在白茫茫的雨帘中了。雨中我们穿行在竹海中狭长的古道,过了路边的茶亭遗址之后,拐了个弯便看到了建在山顶的隘口遗址,那是用石头垒砌成的关洞,在关洞的右下边也有一些残壁断垣,同样是用石头砌成的。因为雨势太大,加上山顶的隘口的风也很大,雨伞只能抵住脸不被雨淋着,于是我们来到了箬岭隘口的关洞暂时避雨,走近了些才看到关洞的上面书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关隘显得古朴沧桑。当我走进关洞内,顿感冷风袭人,因为大雨洞内也是水帘洞一般呢,也无法等上洞顶“一览众山小”。就在这关洞里,我们还碰到了来自合肥的走古道的一行“驴友”呢。同行的利华、家华告诉我:经此洞口,向西前行可直达谭家桥、太平,直至安庆;关隘下面的那是汪公庙遗址,沿着庙前的古道向西北前行,便可直达旌德和绩溪呢。我离开关洞之后,便历来汪公庙前,看到现在虽已是断壁残垣,却依旧有人前来祭拜的痕迹,还有几块石碑呢。足见此处,曾经有多少人从这里走向大山的那一边去闯荡,又将对家乡故里和亲人的思念留在此处……
随后我们在雨中和箬岭关告别,踏上了古道返回茶坦午餐,当回望关洞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了“悠悠古道情,今日终成行”。当我们再次回到茶坦老书记家的时候,老书记和妻子亲自端菜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屋外风雨交加,屋内情意融融。听说茶坦,因为地处官道要地,曾经是“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的繁华闹市……
午饭过后,我们告别了老书记一家,也告别了茶坦,还有那雄踞千年的“天险重开”箬岭关,沿着来时的箬岭青石古道返回了,当我们抵达山脚之时,河里的水涨了好些,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向山下狂奔而去。当我们车队走出大山时雨小了,再次路过许村才发现这里根本就没下雨,这可真是“山上山下两重天,同窗友情洒古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