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目标教学浅议

标签:
教育生活感悟随感随悟 |
分类: 自省自悟 |
——参加黄山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第五期培训班考核而写
随着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恰恰具备了帮助实现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有助于突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就能较好地强化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语文课程的新理念。
一、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
虽然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目的还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努力讲究合理使用。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手段,是媒介,必须根据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运用,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才算发挥了效益。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目标我的课前准备是: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讯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教师准备钱塘潮影视资料和自己制作了的课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先利用课件中的“审题”,让学生理解“观潮”的“观”和课文中的“天下奇观”的“观”是一个意思吗?由于我们这里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大海,更没有见过涨潮的全过程,很难感悟作者文中所描绘的“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因此接着紧扣“奇观”,利用畅言交互式多媒体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安排了“观看录像,感受情景”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响仿佛置身于其境,被“奇观”所感染了。紧接着进入了“突破重点,指导朗读”——抓住重点段落,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整体把握内容的环节;最后利用课件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听听读读,体会顺序”——因为学习需要理解;“创设情境,运用语句”——因为学习和理解的目的在于运用。
这样把教学目的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到达教学目的。
二、强化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和教科书、粉笔、挂图等一样,是教师的一种教学工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但是多媒体和其它工具相比,又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特性,因此,它所发挥的功效也大得多,必须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以强化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观潮》一文中,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有人站在观潮台上观潮,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为了加深学生对“潮来之时”壮观景色这一重点和作者写作顺序的理解,运用课件打出了:“(
三、拓展教学目标,发挥多媒体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发挥其省时、快捷、高效的优势,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从优化训练内容出发,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如在教学《观潮》一课的时候,由于运用了影视资料、电子白板课件,学生已经在看画面、听声音以及读、议课文的过程中,突破了课文的重点,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由于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从而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学生仿佛还沉浸在“奇观”的余味之中,于是特地制作了一个PPT课件,安排了一个“导结——拓标”的练习拓展环节来结束课文:
(一)读一读: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更加清楚通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三)按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这段话是按照(
(四)拓展文字阅读,并配有精美的画面,依次出现:涌潮现象的产生原因、海宁的双龙相扑碰头潮、江横白练一线潮、惊涛裂岸回头潮及毛泽东的诗词《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