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65,走东街,了却昔日情结……


标签:
365生活感悟杂事随记足迹点点杂谈 |
分类: 日记点滴 |
走东街,了却昔日情结……
【2014年4月23日】
儿时,听爷爷讲起黟县旧城,尤其是那些城门——大东门又叫朝阳门,小东门叫迎霭门,南门叫明昌门,西门叫环碧门,我们家住的北门叫临漳门……而我家居住在北门八漳城墙脚下,属于城内的“水龙街口”。那时只记得我们家没有其他的邻居,只有我们一家居住在这儿,有着一幢不太方整的两层楼和一间两进小平房,只是很破旧的。房子南北都有横沟和道路,没有院子的,后来是用篱笆围成,有一口古井,至今这口井还在呢,现如今只是用来洗漱,不再饮用了。
小时候,经常到东街去玩耍。也许正如爷爷和母亲所说的那样,东街与我有着不解的情缘一样。母亲,33岁之时,在八角楼(也叫观音堂)下东街的入口处的一间民房里,听说那里曾是产房生下了我,而且母亲是初产。当时,母亲这样的年龄顺利地初产,可以说是对我们家来说是天大的奇迹和喜事的。随后,我便被送到了下东街,一个孤寡老太太(姓什么已经记不起了)那里看护带养。因为当时黟县搬运站的大板车队的职工就居住在东街姚慎德堂里,父亲可以每天上班的时候,将我带去老太太那里,下班早的话还可以把我带回家。如此,对操劳的父母来说是很方便的。但就在我还有十来天就要周岁的时候,父亲拉货物去往祁门,因饥饿和劳累过度,猝死在祁门返回黟县的路上。此后的好些日子里,在老太太的家里,只要我看到拉板车的经过门口,便会大声喊叫:阿爹、阿爹……老太太听到、看到之后泪流满面。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又告诉了爷爷,爷爷作出决定将我领回家自己带。那是爷爷因为身患浮肿,不能去队里干活,便在家带我。以后,爷爷和母亲轮流带着我,到田间地头干活……
等到4岁的时候,便又将我送到了下东街的上王厅厦里上了幼儿园。每天自己总要经北街,走东街,来往于家里和幼儿园之间,没有大人的接送,都是自己走路来往于学校和家。一年之后我便到麻田小学上了一年级。曾记得那时北街与东街的入口处,有一个楼阁,名字应该是张王阁。楼阁的南面有一个买豆腐的店铺,店铺的旁边有一个修鞋的摊子,边上还有一个“鞋子医院”的广告牌;楼阁的右边有一排美人靠,行人可以在这里休息休息,因为就在楼阁的旁边就是中药店呢,来往点药的病人可以在这里歇息片刻。从北街进入东街,是一个“丫”字形的,在丫字的交汇处也有一个阁楼——周王阁。从周王阁往右拐,便是下东街,就在拐弯处曾是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再往前便是上王厅厦,也是我读书的地方。而往左拐便是去往大东门,曾几何时那里有着孩子的乐园,有着苎麻地,有着宽阔的漳河河滩……
行走在东街,两边有着好些巷弄,一些巷弄依旧曾在着,只是再也走不通了。随着城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好些巷弄变成了“死胡同”,一些留在记忆中的建筑也随之消失,或者说早已是面貌全非了。如今,再次行走在东街,在东街的深巷宅院中苦苦地寻觅,寻觅着儿时的足迹,寻觅着昔日的那份情感,同样也寻觅着父母在自己心底里的刻骨铭心的爱……
走东街,了却曾经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