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65,走汪家弄,寻儿时点滴记忆……


标签:
365生活感悟杂事随记足迹点点杂谈 |
分类: 日记点滴 |
走汪家弄,寻儿时点滴记忆……
【2014年4月19日】
黄山南麓的黟县历史悠久,而黟县古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古黟”和“世外桃源”之称,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黟县古城,一直被桃花源里人家的人们称为“县街”,她背倚东岳山,濒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漫步其中,街坊巷弄众多,那一条条街巷依旧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那一幢幢古建筑印记着岁月的沧桑……
时至今日,黟县依旧保留着古城风貌,城内有街7条:直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其中直街与北街紧密相连,在北街口呈T字形而相接。在儿时的记忆里,与北街并行的是横沟,清澈的河水穿城而过,而就在北街口中心有一眼水井,可供居民饮用。这里曾是古黟城内的商业区,而北街则是闹市了。就在北街的中段东侧,有两条相隔不远的巷弄,一条是舒家弄,而另一条巷弄很是著名的,这就是以汪姓聚居地——汪家弄。如今再次走进汪家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了。该巷弄在2012年与南街、成器弄一道总投入260万元,按照路平灯明、排水畅通、空地绿化、清除违章、垃圾归箱、秩序良好的要求,整体进行了改造,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留有昔日的汪家弄记忆的只是那一幢幢紧挨着的古建筑了。而在自己的脑海里,也只有那点点滴滴的破碎记忆了。
曾记得汪家弄俗称“汪家门楼”,因为紧挨着北街入口处原有门楼的,弄内以汪姓聚居且有汪家祠堂。踏过2米来长的长石板(下面是横沟),便进入了汪家弄。弄宽1.5米左右,是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左右两边都是古民居,门对门紧挨着,只是巷弄的右边原来还有一条排水沟,如今已经不见了。行走百来米之后,巷弄来了一个90度的直转弯,巷弄顿时宽了好些,这里曾是汪家祠堂的后堂。而就在这个拐弯处有一条狭窄的巷弄,只能容下一人行走,依旧是属于汪家弄的范围,但却可以与相邻的舒家弄相通。
沿着巷弄前行,依旧可以看到一口古井,我曾记得这口井原有一堵墙将井与巷弄隔开的,如今这堵墙已经拆除了。再往前几步便有了一个丁字岔路口,继续直行巷弄由宽变窄,右边是居民区,而左边曾是黟县邮政旧址,这条巷弄往南延伸可直通直街。而在丁字路口右拐,则是向东方向再行数十米,便来到了一个“丫”字路口,右拐可直达东街。北面依旧是居民居住区,南面是汪家祠堂的旧址。而祠堂的大门就紧邻东街。记得我在这里曾上过一年幼儿园,那是祠堂门口还有两座石狮,很是威严的。后来到麻田小学上了小学,到了四年级结束之后,汪家祠堂里办起了大寨小学。于是,我又被转到该校读书,当再来这里的时候,祠堂的大门和石狮早已不见踪影,成了学校的操场了。曾记得五年级是戴祝莉老师担任我的班主任,后来又在这里上了初中一年级。后来,这里的中学拆并了,于是我又回到了红旗中学就读。现如今学校已经不见了,变成了宿舍楼了哦。但在汪家弄我看到仅存的半间破旧的教室,依稀记得我曾在这间教室里读过书呢。
在汪家弄的东街入口处,我看到了曾经摆放在操场南边的旗杆石墩,只是已不在昔日的位置,而在东街的东面巷弄里紧紧地躺着。我折回汪家弄,从“丫”拐了进去,寻觅着儿时奔跑玩耍的记忆,又来到90度的拐弯处,挤进狭窄的巷弄,去寻觅儿时与同伴追逐嬉戏,从汪家弄到舒家弄,从北街到东街,从东街到直街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