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65,阴雨天起早,走访郭门街……


标签:
365生活感悟杂事随记足迹点点杂谈 |
分类: 日记点滴 |
阴雨天起早,走访郭门街……
【2014年4月17日】
昨日的阴雨天气,延续到了今天。早晨,早早就醒了,弄好早饭吃过之后,看时间还颇早,于是骑着自行车沿北街走直街,来到了郭门街的北面与直街相连的入口处,也就是曾经的观音堂。
在儿时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县城直街的最东处,人们面对东升的太阳,左边是东街入口处,右边便是郭门街的入口之处。那时建有看似门楼的观音堂,与直街的最西面的“县背岭”的南门头,东西遥相呼应,现如今一切早已不见踪影了。走出观音堂的门洞,有一大块空地,这块空地的最东面是建筑社。而紧挨着郭门街口,有一家“成林修车行”、有着临街的商家……如今随着城镇的扩建空地早已是商家店面了。
因为是阴雨天,又是早晨重修的石板街面湿漉漉的。漫步在这古老街道上,我记得这里曾是城里居民的重要居住地,街道的两边有着好多的深巷宅院,尤其是像杏墩里这样的深巷,这里有着两座胡家祠堂,其中一座便是旌义堂,另一座后来成了小学,曾记见过这祠堂里还有过菩萨塑像,再后来成了教师进修学校便是其一。走过杏墩里之后,又来到了胡家弄、成器弄、石板弄、牌楼弄。这些巷弄,儿时都经常玩耍嬉戏过。杏墩里的宽敞笔直,胡家弄的弯弯曲曲,狭窄幽长,成器弄的热闹而多叉口多巷弄,石板弄那青石板的油光溜滑,牌楼弄边那座牌楼,还有那清澈的流水哗哗地流着……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更迭,郭门街及它两边深藏的,那一条条深巷、一幢幢宅院,虽然烙印着岁月的痕迹,却也有了不同往昔的巨变。在这阴雨天的清晨,走访熟悉而又陌生的郭门街,心里不免对岁月的流逝有着无限的感慨……
【来自网络郭门街巷弄】
杏墩里:位于横沟弦东侧。西起横沟弦,东至郭门街,长约250米、宽1—2米,石板路面。清末民初,邑人胡元吉撰写的《杏墩记》中载:“明初,吾祖来居城南淮渠之上,诛茅筑室,编篱植杏,土人名其地曰“杏墩”,载于志乘。杏墩里因此得名。横沟弦区域除了程姓外,族聚而居的还有胡姓。胡姓的居住区域是位于“上程”、“下程”之间的“杏墩里”。本世纪初,在横沟弦胡氏家宅被封闭的旧门上,还能见到镌刻“杏墩”二字的青石门额: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每字约20厘米见方。可惜民宅改造成店面,该碑刻亦不知去向。
胡氏祠堂:700年多来,程胡两姓家族世代依偎在淮渠两侧,生息繁衍,使得横沟弦民居生活区日益扩大。桂墩里程氏的房屋建造,西面已经与泮邻街接壤,南面已面临莲花芯大路。杏墩里胡氏的房屋建造,往东已经面临郭门街,并在郭门街并排修建了两座胡氏祠堂(即后为县竹器社、县制鞋厂,现已开发为住宅楼)。
胡氏祠堂其中一座名“旌义堂”(后为县竹器社),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代杏墩里胡彦本、胡志广父子输粟继赈,立义仓。正统六年(1441)旌为义民,因建其堂,立“旌义堂”匾。时任知县的胡拱宸撰《旌义堂记》:“正统辛酉之年……岁旱饥。民胡彦本慨然出粟一千二百石,赈乡人千四百三十户有奇。予以奏闻,上遣使齑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命下之日,别作堂,置玺书其上,问名于予。予惟玺书之言‘旌义’,即奉之以名斯堂,尊诏命也。”
胡家弄:横沟弦中段东侧,古时居民多姓胡而得名。长约100米、宽1米,石板路面。
成器弄:横沟弦下段东侧。西连横沟弦,东接郭门街,长约100米、宽1米。
牌楼弄:郭门街东侧。东端连接沿河西路,西段巷口原有石牌坊一座而得巷名。长约30米、宽1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