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方言话成语

标签:
古徽州古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黟县方言话成语
作者:胡时滨
黟县方言在其历史演变中,形成大量特有的成语,成为研究古黟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成语有的来源于古语,如“不亦乐乎”源于《论语》,“前世不休”源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更多的来源于语言实践中的创造,即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如“风吹凉亭”,形容四面透风、透凉;“黄牛叫更”,比喻声音十分大而难听;“死眼白洋”,形容尴尬的样子;“新娘行茶”,形容很慢;“无一讨成”,一事无成;“丑相摆得额前头”,谓一事当前只顾给自己打算;“出不得头的冬笋”,比喻人性格内向不善谈吐,或谓遇有正经事反儿无所作为;“耳朵大似猪头”,言主次颠倒。
从形式上看,黟县方言成语以四字为多,但也有不少两三字或五六字的,如“洗炭”,比喻无所事事;“出罢吓”,言意外事故;“臭坯烂料”,言无可救药;“死打不休”,言无用;“捧着一碗油”,比喻极其小心;“生虫腾椅背”,比喻不可靠;“一棍打死老鸡母”,比喻置人于死地;“葫芦挂到壁上”,比喻办事有其本身的规律性。
黟县方言成语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形象性。如,“一脉不知”,比喻未入门;“慰打慰贴”,形容干净利索;“脱裤放屁”,比喻多此一举;“割卵赚吃”,比喻精光;“飞天麦壳”,比喻牛皮吹上天;“苍蝇都不打一只”,比喻一点事都不干;“拉屎隔三坵田”,比喻各不相干;“蝗虫吃过界”,谓越俎代庖、贪心不知足;“当时作粪当时肥”,比喻立竿见影;“锣鼓翻向天”,言最末;“猪头烂是锅里”,比喻好处都是自家人所得;“眼泪当尿拉”,形容后悔莫及。
由于社会生活与语言实践的特异性,多数成语其涵义已很难为黟县方言区以外的人们所理解,如:“六脉牵斜”(胡说八道),“吃糯米饭”(有力气),“倒板一十六”(极快活),“锣鼓翻向天”(最终)。“半老郎学阉猪”,比喻半路出家;“苍蝇都不打一只”,形容白吃饭,不做任何事情;“吃饭吃进弄”,比喻不明事理。
有不少黟县方言成语,保留大量的方言俗语,或是运用当地常见的事物做比喻,这类成语也是研究民俗和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发展文化旅游极好的教材。“鹅鹰(按:老鹰)不打家下食”,比喻说明兔子不吃窝边草。“坟陵(按:墓)牛踩得一脚”,形容交上好运。“狗肉不上台盘”,谓不识抬举。“坏犁尖不坏犁壁”,形容少管闲事,或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火烧乌龟肚里痛”,谓有苦说不出,或谓吃暗亏。“火萤虫(按:萤火虫)一身光”。“犁不着耙得着”,比喻凡事要留条后路。“篓(按:鸡窝)里鸡啄篓里鸡”,比喻自相残杀。“牛蚣(按:蜈蚣)并(按:火并)死火练蛇”,言两虎相斗。“青石板上掼乌龟”,比喻家境穷困,身外无长物。“司姑(按:尼姑)排(按:拣、拾)着罗梳篦”,形容所得无用。“喂不饱的鸡狗”,比喻人心不知足。“新屎缸(按:厕所)三日新”,谓三分钟热度。“绣花枕头装卖壳”,谓表里不一。“自家(按:自己)和尚做不得自家斋”,比喻对自己无信心或言力所不及。
“一百(个铜)钱”是极少的意思,所以黟县方言成语有“一百钱数不清”,来比喻糊涂,“死蟹一百钱”以比喻毫无价值,也可形容人的尴尬貌。
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成语,运用起来非常灵活。如比喻夜郎自大的意思,可以说“栏里看水牛”,也可以说“下水鱼大”。有时同样是指当办不办的意思如“桌上不吃桌下舔”,有时可说“桌上不吃桌下舔——当着不着”,或直接用“当着不着”、“当着不着,不着隆隆着”等谚语、俗语或歇后语来表达。
【欣赏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