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古民居中的楹联


标签:
徽文化古黟文化楹联文化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西递古民居中的楹联
作者:吴锦行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
西递村的巨大魅力,除了具有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外,还在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氛围。一踏进古民居的门槛,就能看到不少古代的题额和楹联。内容大体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处世哲学。外出经商的西递人,在异域他乡陌生的环境中,若不懂得一些处世哲理,是很难站住脚跟的。这方面的楹联有:“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欲除烦恼需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居安思危,念念如同临敌日,得宠思辱,心心常似过桥时”、“但于得时思失时,知足常乐不极乐”。西递“瑞玉庭”上有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副楹联在厅堂上已挂了百余年,这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经营与处世哲学的人生体味。
第二类是崇儒重教。西递人崇儒重教,把儒教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日常行为准则,作为训戒后辈的警语。这方面的楹联如:“诗书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少时饱经磨砺,老来不畏风霜”、“交友应学人长,处世当克己短”、“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这些题额和楹联,对西递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造就了西递一个个清官和一批批儒商。
第三类是积德行善。后代是自己生命和事业的继续,西递人把培育后代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楹联,一是教育后代行善,乐善好施。古代黟县境内的道路、桥梁、书院、亭阁建造的资金,大多来自民间集资。西递村一富商胡贯三,前后共捐资白银8万两,修造了休宁齐云山登封桥及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等9处大路。这方面的楹联,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
这些楹联俨然是一部简炼的“家庭教科书”。这是西递数十代人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