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标签:
读书教师教研教育教学教育 |
分类: 教学教研 |
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李海华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所以我们教师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教师要爱读书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形成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更为重要。
读书学习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从教立德、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教之基。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也是读书学习。周恩来同志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读书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现在,我们教师承担着执教兴国、执教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这些都离不开读书学习。特别要看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读书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贻误教育事业。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胜任地履行教师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教师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教师队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教师队伍也是这样。正是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我们教师要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我们今天的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多教师有自觉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克服不好读书;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深刻认识教师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教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
二、教师要读好书
教师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教学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书,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总起来说,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现在,新书生产量很大,我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教师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认为教师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当教学出现“卡壳”时,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体现出了丰厚的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智慧。老师只有对整套教材的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这样如此从容地应对意外,调控课堂。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有人测算,在人的知识库中,经常有用的知识只占其知识总量的30%左右。因此,教师加强现代知识的扩充和更新,十分必要。
第三要泛读文史。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大道理。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都应该把提高科学素养作为读书学习的重要目标,通过读书学习进一步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使自己不断增加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三、教师要善读书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和教育教学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看,教师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和教育教学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关于善读书,我有三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我们教师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当然,思考的基础是阅读。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只有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现实中,有些教师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殆于工作。有的对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深入,欠思考。
第二,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今天,我们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教师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就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读书水平。
第三,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教师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姚晓静说:“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一直以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
读书既是欣赏别人,也是在挖掘自己;读书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使人的思想永远鲜活。读书正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让我们都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