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黟县碧阳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而拙笔


标签:
徽州文化古黟文化心灵故园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为黟县碧阳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而拙笔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让多少名人、游子痴情难释怀,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徽州,地处安徽的南部,属皖南丘陵山区,却四季分明,处处青山秀水,遍地鸟语花香。徽州,中华的这片奇特土地,只不过万把平方千米,却蒙大自然的恩赐,这里不仅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黄山,有“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全国四大道教圣地齐云山,还有绝不亚于漓江风光的新安江画廊,更有数千个中国画一样的徽州古村落星罗棋布,数万个历史文物古迹现存遍布城乡。数千年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徽州人辛勤劳作,智慧奉献,使得这片“新安大好山水”成为祖国锦绣山河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徽州人靠着“徽骆驼”精神成就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徽州,美哉、伟哉!很多人殊不知黟县乃是徽州之本,虽然黟县很小,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千米,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人口也不过十万,但黟县确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县,《新安志》载:“黄山旧时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故有“古黟”之称。南唐诗人许坚曾写下:“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宽”,黟县便素有“小桃源”之称。因为黟县是个小盆地,四面环山,县城位于盆地中央,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犹如一道屏障将她与世隔绝。自古进出黟县的人,只能徒步从渔亭至县城,30里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行至桃源村便见半山腰有一洞,名曰“桃源洞”,来往行人必须从此洞穿行而过,再行至石山路口,豁然开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时此刻,黟县整个盆地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村落,敦厚淳朴的黟县人,桃树、梨树、竹林、茶园、桑梓、稻田,好一幅恬静、优雅、宜人的乡村田园风光。这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闻桃花林。”所以,古黟之人一直以“桃花源里人家”而自居。
这块宝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大自然天工造化,古黟积聚了像淋沥山、鸳鸯谷、奇墅湖、浔阳台、五溪山、打鼓岭等景致怡人的山水奇观,也有着木坑竹海、南湖荷花、塔川秋色、五里桃花、碧山桑园等田园风光,让黟县被誉为“画里乡村”。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人间巨变,使这里的人文历史,孕育了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舒绣文等名人,让世人刮目相看,让游人相见恨晚!这里有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依山傍水,流露出古黟祖先以“山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为基本建村要素,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并融入多重人文因子,那数不尽的祠堂庙宇、小桥流水、假山盆景、园林亭榭、精美“三雕”、古黟楹联,还有那古黟特有的方言,寓教于乐的童谣,浓浓徽味的佳肴……都形象地表现了黟县人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反映出古黟之人深受程朱儒道理学的影响,大兴重宗法、讲世好,崇文重教、尚义诚信,敦邻睦族、谦逊礼让之风,彰显着徽州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古黟文化”这株奇葩。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人类古老文明的象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这也验证了朱来平先生认为的那样“黟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古徽州府其他五县先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黟县先民遗留下来的大量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都是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然而古老的历史,传统的人文气息永远不会被遗忘!今日古黟,依旧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马头墙上燕子闹正欢……这就是古黟文化的底蕴,这就是古黟后代子孙永不熄灭的文化之火。黟县碧阳小学的一群有志于挖掘、传承、弘扬“古黟文化”的语文教师,从2010年开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立足古黟优美的自然风光、珍贵的文物古迹、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积极开展《运用古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自编完成了得天独厚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古黟》校本课程,并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实施落实,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机会,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以人文性的课程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本小册子是首册,还不尽善尽美,但却擎起了传承、弘扬古黟文化的大旗,让古黟文化在学生中广为传播,代代相传。我相信《古黟》册集会随之增加,会更加完美。经年之后,莘莘学子对古黟的印象,回应在心中的,定是那青山莽莽的龙川、碧水盈盈的南湖和青山绿水共为邻的村落,还有那永远难忘的乡音、童谣、美食……
我得衷心感谢这些同仁——敬爱的语文教师的执着之举,辛劳付出!
我得感谢学校的领导,给予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作全力的支持!
我得诚挚感谢收入册集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为传承、弘扬古黟文化撰写的精美文章,拍摄的精致图片,让更多后人得以欣赏古黟之美!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