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黟县方言


标签:
黟县方言文化 |
分类: 心灵故园 |
独具特色的黟县方言
黟县语言独具特色,是丰富的中国语言中的文物。
黟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是山越族人聚居的蛮荒之地,随后,由于中原战争频繁,大批北人南迁,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改造了山族人的生活方式。而山越人也以自己独特的语音,顽强地改造了中原人的语言特色。此后,在黟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使得这种方言一直得以延续,而未被强大的北方语音完全同化。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晚上为“夜高”;黎明为“蒙蒙光”等。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能将打哈欠这样一种疲惫、乏味的动作,蒙上一种鲜明生动的色彩,冠以一个动听的名称,不能不说黟县人在语言上还是很有创造力的。
黟县方言因其独具特色,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专家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1924年,中国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就曾与魏建功、白涤洲、舒耀宗等合著了《黟县方言调查录》,着手黟县方言的研究,开创了黟县方言研究之先河。近年来,一些语言学者,竟发现黟县方言发音,与日本话有近似之处。这些都足以说明,黟县方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来源:安徽文化网】
黟县方言“带米汉”实为尊称
黟县方言中,称妻子的兄弟(妻舅)为“带米汉”。至于如此称呼的来历,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约定俗成,自古而然;有人认为是吃饭带米,含有贬义;还有一说,此为尊称。
“舅”字从“男”、从“臼”,一般写成上下结构,古汉语也可写成左右结构:即“臼男”,表示一个男子在“臼”边舂米,也就是古时所说的“粟産米”。《五音集韵》载:“粟産,切苋切,音铲,米一舂也”。休宁县方言至今还把妻舅称为“粟産米”或“插米”,以及老插、大插等。
远古的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还没有发现靠自然动力加工粮食的时候,如水碓、水磨等,家族中男人于臼旁粟産米,既是劳力之活,更是主掌家庭财富的象征,可谓是家庭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粟産米,俗称打米。歙县方言称妻舅为“打米仂”,黟县方言称“带米汉”都是这个意思。
汉代大学者王充《论衡·量知》:“谷之熟曰粟,舂之曰臼,簸其秕糠,蒸之于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可甘食。”因此“舂之曰臼”便成为张显男人伟力与权利的象征,于是“舅”或“粟産米”,便也成了对男性的尊称。据《辞源》所载,母的兄弟及夫的父亲称舅,妻子的父亲称外舅,妻子的兄弟称妻舅,所以称妻舅为“带米汉”(准确地说,应该念“打米汉”)实为对其尊敬。
【来源:黟县地方志】
黟县方言分类词汇·柴火名称
胡时滨
黟县方言别具一格,方言词汇也自成系统。笔者多年前开始收集黟县方言词汇,现根据《黟县志》“民俗方言”卷要求,分类整理出“柴火名称”,以征求诸行家意见,希望帮助补充完整。
黟县属山区,自古以来人们生活所需燃料,均取自山上树木,为区别高大乔木和生活用材,便给众多杂木冠以了特定的柴火名称(用黟县方言音)。
陆漆:又称“陆漆扁”,是黟县民间柴火主要产品。继木,金缕梅科。
蛤蟆桐:又称“山槐”,山合欢,豆科。
青光栗:也作“青光栎”、“青冈栎”。山毛榉科。
木争籽:品种较多,有“油木争”和“白拉木争”等。“油木争”叶子较小,长条状,又叫麻栎、小叶栎。“白拉木争”杆白色,叶子较大,也叫短柄泡、白栎。山毛榉科。
白色、山色:均属青光栎类。山毛榉科,也叫壳斗科。
青叶色:又称“青色”、“冬青”。冬青科。
红柴叶:也叫山胡椒。樟科。
黄檀:豆科。
漆柴:一拈到容易引起过敏症,也叫毛漆树。漆树科。
捌柴:表皮一类一类的。民谚有“漆柴打,捌柴医”说法,相传用捌柴皮煮水涂抹表皮,可医治“漆柴”引起的过敏症。卫矛科。
花猫:也叫豺皮樟,表皮一块白,一块灰朴朴的颜色。樟科。
草箭花(新娘节):即“映山红”,品种很多,柴火结实,不易生虫。杜鹃花科。
桦树球:也叫“化香”。胡桃科。木树粗松,可做火柴杆,种子可榨油,树皮纤维能代麻,叶可作农药。
鸡屎瓤:表皮青色,也叫山□。樟科。
野阿桃:即“树”,也叫迎春樱、毛樱桃、尾叶樱等,方言“阿珠”即樱桃。蔷薇科。
黄荆引:不易生虫,碳火很结实,也叫牡荆。马鞭草科。
香叶籽:籽可榨工业用油,碳火不结实,也叫山鸡椒、山苍籽。樟科。
朱藤花:紫藤,豆科,属落叶攀援灌木。花可食并有药物作用,主治风温痹痛、筋骨疼痛等病。
乌发柴:籽可食,也叫乌饭。杜鹃花科。
乌珠栋:籽可做豆腐。有苦株、甜株之分,山毛榉科。
干林:一作“干梨”,乔木,表皮浅灰色,也叫糙叶树。榆科。
桐林:“野海棠”的一种,也叫棠梨。蔷薇科。
枫树:种类较多。有“小叶枫”、“红叶枫”等。“小叶枫”适宜做盆景。槭树科的几个种,主要是鸡爪槭及其变种。
石莲:也叫黄连木、楷木、楷树、黄楝树、石连等。漆树科。材质坚重,纹理致密,结构匀细,不易开裂。
石楠:蔷薇科。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长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幼叶红色,鲜艳可爱。初夏开花,白色。小梨果球形,熟时红色。
杨梅:一称“水杨梅”。杨梅科。
榔树柴:叶小,适宜做盆景,也叫榔榆。榆科。
白囡柴:表皮白色,漂亮,叶圆,青色。
毛栗柴:山毛榉科。
猪食槟:也叫盐肤木。漆树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黄真:中医药的一种,医药公司收购,也叫黄栀子。茜草科。
水萝卜:水分较多,较重,也叫赤杨叶。安息香科。
野榧树:也叫三尖杉。三尖杉科。
柿瓤柴:也称“丁苍柿”,也叫君迁子。柿树科。
十大功劳柴:也叫阔叶十大功劳。小檗科。常绿灌木,高达2米,城市的公园常作观赏植物栽培。
老虎卵:有刺灌木之一,葱木(有若干种)。
观音柴:常绿,叶捣汁拌草木灰水可制作观音豆腐。一作腐婢,马鞭草科。
鞋底残:因为叶片形状宛如鞋底而得名,有刺,扎人。学名构骨冬青,冬青科。别名鸟不宿、猫儿刺、枸骨冬青。
卢皮:树皮纤维韧性强,用于竹器编扎。学名青桐,也叫中国梧桐,为梧桐科梧桐属落叶乔木。梧桐叶大枝青,挺拔端庄,绿阴深浓,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在庭院中栽种梧桐树。明朝《群芳谱》中记载:“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花镜》云:“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
扑:本通科。三叶本通等几个种,果实成熟可食用。
(说明:本文写作曾得到黟县林业局陈龙飞等专家的大力帮助。)
【来源:黟县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