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2013-09-22 14:58:00)
标签:

黄山

徽文化

四雕艺术

文化

分类: 心灵故园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四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传说故事、民情风俗、名人逸事、宗教画像、戏剧人物、现实生活境况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各种纹饰图案。这些类型的雕刻作品充分发挥了所属建筑的特点,而各呈其态,又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各蕴其韵。

构图上四雕艺术家受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剪纸和徽派盆景的影响,比较注意构图变化和透视效果,内容上也注重整体性和情节性。

技法上实行多样化,高浮雕、透雕、层雕和镂空雕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运用。有的浑厚沉雄,神威逼人;有的质朴简练,工写兼得;有的灵活有趣,主体突出;有的层次分明,远近有序,富有强烈的空间效果。

章法布局上吸取了中国画、园林建筑、盆景、版画等手法,如木雕就采用了立轴、横幅、手卷、扇面、屏风、楹联等样式。

 

徽州一绝“砖雕”的传说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有“砖、木、竹、石”四雕,早已蜚声中外。这里仅说砖雕,砖雕粗犷、雅致、朴素、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吸引着许多国内外宾朋前来观光探胜。说起砖雕的由来,这里有一个元宝赌莲花的神话故事。

从前,徽州有一个叫鲍四的年轻人,跟父辈学会了烧窑的活计。鲍四这人致富心切,烧了几年窑,觉得烧窑费时,赚钱少,不如徽商在外面做生意,赚大钱。鲍四烧完最后一窑砖瓦,便外出做生意了。

鲍四到了淮安,几年生意一做,果然发了大财,赚到无数的钱,成为徽商的首富。有一年,淮安人商议在城中建一条商肆街,方便各地的商贾在这里做生意。建栈房,修街面,要花许多钱财。这些钱从哪里来?经公议,立下一条规约:谁建算谁的,挂谁的名号。鲍四一听,高兴极了,心想,我有这么多钱财,非我莫属了。他去揭了榜示,拍下胸脯,担当起来。鲍四在建街之前,先盖了鲍四庙,塑了鲍四像。正当鲍四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庙前来了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对鲍四说:“鲍老板,你有多少钱财,敢夸海口,修一条鲍四街?你有多大德行,敢建庙塑像,受万民香火?”鲍四不屑一顾地说:“我的钱财无数。”“哈哈,世上只有艺技无尽,哪有什么钱财无数?皇帝老子也不敢夸这个海口。”中年妇女一席话,说得鲍四目瞪口呆,鲍四胀红了脸,不服气地说:“你会什么技艺?”“我会做莲花。”“那好,我就与你打赌,我放元宝,你放莲花。”“奉陪,一步一个元宝,一朵莲花,输赢怎么算?”“我输了,元宝白送给淮安百姓,还砸庙毁像,要是你输了呢?”“莲花送你鲍四街装饰街面,让你鲍庙受万民香火。”元宝赌莲花开始了。看热闹的水泄不通,这时让开了一条道。妇人走在前,鲍四跟在后。只见那妇人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说声“敕”,地上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放上一只元宝。半里路下来,鲍四的元宝没有了。那妇人哈哈笑道:“鲍老板,你的元宝呢?”鲍四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的元宝放、放在家里。”“恐怕家里只有窑砖,没有元宝。不服,我就和你到老家去比一比。”鲍四急得大汗淋漓,不敢吱声。那妇人接着说:“鲍老板,大话说早了吧,你赶紧回家去拾叠拾叠,三年后,我再来和你比一比。”那妇人说着说着,挤出人群,扬长而去。

鲍四已身无分文,只好砸了自己的塑像,卖了鲍四庙,凑足盘缠,回到徽州,操起旧日的营生,开始烧窑。淮安人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鲍四在家乡下边烧窑,一边讲起”元宝赌莲花”的故事。大家听了,才知道那妇人就是观世音下凡。“钱财有限,技艺无穷”,这句话千真万确,还是好好烧窑吧。鲍四对莲花的印象太深了。他烧好砖,便在砖上刻上莲花。后来,又在花砖上刻上花木、虫鱼、鸟兽、人物、楼阁。三年后,鲍四的砖雕技艺娴熟了,还收了几个徒弟。观世音按时来了,看到了徽州房子上的砖雕,雕有莲花,还雕有自己的佛像,以及许许多多生动的历史画面,层次分明,技艺超凡。于是,她高兴地回南海去了。徽州砖雕从此名声大震,风靡中外,后来发展到木雕、竹雕和石雕,成为徽州艺苑一绝。

 

徽州木雕:会“说”徽州话

 

作者:丰吉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徜徉在黄山脚下。村口,有高大的石雕牌坊;古民居内,有精致画梁雕栋及家具,尤其是那些木雕,大型的有民间故事、佛教传说、戏曲人物;小型的有走兽爬虫、花鸟山水,木雕中特殊的文化寓意,令人终身难忘。仔细玩赏便会发现,这些木雕是在用徽州话向人们讲述着古今徽州的故事。

雕出的徽州社会

在黄山脚下的西递村,有一座古民居,名叫“仁堂”,堂内一幅不大的木雕,一直被业内奉为“木雕群星”中的精品。

仁堂是清朝著名徽商胡贯三的故居。胡贯三当年在徽州拥有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江南六富”之一,与当朝大学士、歙县人曹振镛是亲家。据说,仁堂就是当年为了迎接这位亲家而建的。仁堂正厅两旁各有厢房,那幅内容“独特”的木雕,就镶嵌在厢房的窗户上。

这幅木雕长约一尺,宽三寸许,是一幅小型制作。画面上有两个人物,一名是年轻的妇人,正倚门眺望。顺着她的目光,远处是一个中年男子,夹着雨伞,背着包袱,正行色匆匆地往家赶。背景是连绵的山岗,茂林修竹间,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出,男子就是从这条小道上走来的。

这幅木雕虽然尺幅很小,但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层次分明。人物虽长不盈寸,但神通逼真,栩栩如生。年轻妇人凝神远眺,神态忧戚专注,流露出盼望亲人归来的脉脉情思;男子则风尘仆仆,行旅困顿而行色匆匆,一副归心似箭的神态,整幅木雕构思精巧,造型优美,表意深刻。

胡氏后人称,这幅木雕其实就是胡贯三当年外出经商、家人在故里常年渴盼他归来的真实写照。

像这样,除了有超群的木刻技艺,又能真实刻画现实生活的木雕,古今中外,都是十分鲜见的。

仁堂同样题材的木雕,在徽州不止一处。这些木雕是否出自同一木刻大师之手,不得而知。同一地区,木刻艺人相互借鉴,以表达同一感情的现象,应该也是可能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是也。

与时俱进的徽州木雕

当代徽派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一代竹木雕刻大师曹篁生的新作《和谐》,无论从表达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堪称与时俱进的代表作。这幅木雕作品利用“荷”与“和”、“蟹”与“谐”谐音的特点,表达的是“和谐”的社会主题,但画面中却是两只螃蟹爬伏在荷叶上,螃蟹钳爪纤细,神态活泼;荷叶在水面上随着轻风,舒展翻卷,旁边还点缀着莲子、荷花,情趣盎然,堪称一代新人的代表作。

曹篁生还有一件木雕作品——《徽商荣归故里图》,也是一幅生动的徽商生活图景。画面内容丰富,但表现手法极其简练。在外行商发达的徽州富贾,赶着满载财宝的牛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奔向日夜思念的徽州故里。背景层峦叠嶂,烟雾缭绕,古木参天。咆哮的山水从深山茂林中倾泻而出,牛车通行的山路,一半淹没于水中,一半露在外面,不说随时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至少给观者留下了山路艰险的深刻印象。木雕以紫檀为原料,构思巧妙,刀法老辣、娴熟,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相结合,表现了徽商叶落归根的浓厚乡土气息。曹篁生说,这幅《徽商荣归故里图》在构图设计上,他酝酿多年,十易其稿;在雕刻创作中,他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兴致所至,常常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前后历时一年多。2006年,在宁波召开的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首届“华茂杯”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曹篁生的这件《徽商荣归故里图》荣获金奖。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金奖的获得,一是褒奖它的雕刻技艺,二也在于它反映了生动的社会内容。

如众所知,木雕的出名,往往与当地出产名贵木材有关系,像出产在海南的黄花梨,因为它的生长周期慢,前期采伐严重,导致目前市场上已每公斤按万元计算了。用这种“天价”木材制作家具或其它木器,上面什么都不雕,素面朝天,也是价格不菲的;如果锦上添花,当然就价值连城了;如果上面的木雕是直接反映社会实态的,那就成稀世之宝了。

用艺术形式反映社会,无论是歌颂的、鞭挞的,还是纯粹记录的,这都是艺术职能的体现。木雕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现在人们看到的,多是一些传统题材:如《杨家将》、《刘海戏金蟾》、《文王访贤》、《观音送子》等等,还有一些装饰性的回文、动植物图案等,像仁堂内的木雕“徽商回乡”这样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可谓凤毛麟角。

“会说话”的徽州木雕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木雕,当地百姓的理解方式是特殊的。千百年来,他们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解读着这些木雕。

人们在徽州的古民居内,能不时见到刻有蝙蝠的木雕。蝙蝠,头和躯干都像老鼠。对这种形象,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好感,至于它能依靠自身发射的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特异功能”,在古代并没有被人们发现。它的形象出现在祠堂、民居正厅等重要场合,其意义何在?游人百思不得其解,可在徽州人看来,这是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蝙蝠”,是“遍地是福”中“遍”和“福”的谐音,而福祉、福气,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具体的雕刻作品中展示这些抽象的东西?蝙蝠成了一种最好的载体。

顺着这种思维,人们便能很顺畅地理解木雕作品中的鹿、鱼之流了。鹿,是“禄”的谐音;鱼,是“余”、“裕”的谐音。福禄永寿,连年有余等美好愿望,全部寄托在木雕作品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象寓意,比如木刻中的龟、鹤等,往往都出现在老人的活动场所:卧室、厅堂等处,喻示着长寿;狮子,往往出现在祠堂和牌坊中,喻示着威武和权威。

木雕中的这些特殊语言,往往是与石雕、砖雕及家具互有配合,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风俗图画,如厅堂中的八仙桌两边,一般都配有官帽椅。官帽椅的线条流畅,简捷,两条前腿下面,往往有一般人不经意的木刻“平步青云”;厅堂中间几乎全是福寿字画,配以励志、警世的楹联,而长条几桌上,则一律是东边放瓶,右边置镜,中间放着一座钟,以讨得“终身平静”(钟声瓶镜)的口福。

这些传统的木雕题材,一直延续至今,它之所以能千年不变,乃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木板作书页

徽州建筑中的木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反映的内容,也多是民间传说,或坊间百姓口头流传较多的剧本、词话小说。一方方木刻,恰似一页页纸书,记载着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如《郭子仪上寿图》,宣扬的是民间十分推崇的多子、多福的观念。说的是郭子仪60大寿,他有7个儿子8个女婿,都在朝廷为官,每人手里拿一块笏板,铺满一床,熠熠生辉。当时他已儿孙满堂的盛况,而且他一辈子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最重要的功绩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平息安史之乱,是朝中重臣。郭子仪当时已不能完全认出他的100多位孙子,子孙们向他行礼,他就点头答礼,认不得是谁。在民间,郭子仪被视为福禄寿考全沾的有福之人,他本人被看作为“大富大贵”的象征。民间画师、工匠都以他为题材,创造很多关于他的构图,想通过这种形式祈得福禄寿,所以民间才有“郭子仪上寿图”,郭子仪大富大贵彩画,郭子仪祝寿金银丝绣,郭子仪上寿磁器筒瓶,郭子仪上寿挂屏,等等。

《二十四孝图》,无疑,宣扬的是孝道。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人郭居敬辑录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通俗读物,有序有诗,用来教育儿童,可谓“孝道乃从娃娃抓起”。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经常见到这类题材的图案。徽州木雕中的24孝图,可谓比比皆是。

另外,还有木雕《精忠报国图》,说的是一个“忠”字;《桃园结义》,说的是一个“义”字。

徽州自古山多木多,这为木刻艺术的发达提供了物质条件。徽州人以商促学,以学求仕,以仕保商,这种内敛的品质,塑造了外观简洁、内里雕梁画栋的徽州木雕。

游离在“中心”之外?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给中国木雕界划出了“四大中心”,它们分别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金漆木雕,其中没有徽州木雕的影子。

当然,作为安徽人,我们不能因为“四大中心”中没有徽州的影子就“撒气”,我们还是先冷静地看一下“四大木雕中心”的特点。

东阳是个地名,在浙江。东阳木雕,主要是黄杨木木雕,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作为“第二大中心”的,又叫“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它是用黄杨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的,发源于浙江省乐清。第三是龙眼木雕,产自福建。龙眼即桂圆,龙眼木雕即以桂圆树及桂圆树根雕刻的。第四是金漆木雕。在木雕之上,涂以金漆,事实上,这是木雕的装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法。

由此可知,这种划分,从逻辑上看是混乱的,它一会儿以产地为参照系,一会儿以材质为参照系,一会儿又以技法为参照系。如果以产地来命名,对于木雕、甚至于竹雕、砖雕、石雕等来说,显然缺乏科学性,因为只要有木雕、竹雕、砖雕、石雕,自然就有产地,产地不是这些工艺品本身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业内人多以木雕的技法、材质或产量标准来给木雕、竹雕、砖雕、石雕等冠名。而从技法、材质或产量看,不论选择其中的哪一项作标准,徽州木雕都足以与那“四大中心”相媲美。

先说木雕的产量或数量。徽州城乡到处可见木雕,民居、书院、祠堂、桥梁、甚至牲畜棚圈、路亭塘堤,目之所及,无处不有。它不像某些地区的木雕,只集中在屋舍、窗户,徽州木雕其分布范围之广,是任何一个“中心”无可匹敌的。从材质上看,徽州木雕有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楠木、银杏等各种名贵木材的。技法上,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变化多端。木雕的内容上,除了各大中心都有的、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之外,还有徽州本地特有的风俗画面,是用徽州本地的“特殊语言”,在“讲述”本地特有的故事。

正如曹篁生所说的,是否被列为“几大中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木雕本身的技艺和内容。技艺上,之所以能跻身全国大师之列,差别是不会很大的;而内容上的创新,则是体现大师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参数。曹篁生强调说:“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木雕作品,全国各地都有,而徽州木雕能在这些庸常作品中脱颖而出,原因是徽州木雕作品中能不断涌现一些与时俱进、直接反映徽州社会生活的新鲜血液。”

 

徽州木雕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以山水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古建筑上,通常用手架梁、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住棋、窗扇、栏杆等处,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程板,是明宅装饰化大显身手的地方,雕花撰朵,富丽繁华。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技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这些宅第民居多用原柏、梓、椿、银杏、楠本、榧树、甲级杉树等特种木材建造。为炫耀本材品质的高贵,均不加油漆,以免影响雕刻的细部,同时可以显出本材的本色柔和及木纹的自然美。木雕既考虑美观,又要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权、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在家具方面,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一般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入清以后,对本雕装协美感的追来更强,涂金透镂,穷极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关于繁琐。今天,在原徽州辖县内木雕精品仍然随处可见。歙具黄村一家民宅,在梁、仿、榇、斗拱、雀替上全部精雕细刻,装饰着灵兽、百鸟、蝙蝠和回文图案,布局严谨,造型优美。楼下围着天井的24扇缕花隔扇门,上半部是连续图纹漏窗,下半部是浮雕花鸟隔板,连接上下两半部的中间横板,全雕着戏曲故事,内容皆出自《三国演义》戏文。

在堂前右侧登楼的门口上方有一幅用浮雕与镂相结合的木雕画,背景是山石岗峦、竹林曲径,画中大物有一位年轻妇人倚闾眺望,一个男子夹着伞,背着包袱,在山道上走来.这是一幅反映建房远祖在外经商发迹回乡的“商旅回归图”。画面人物长仅盈寸,却刻得眉眼毕现,栩栩如生,倚闾妇人疑眸远望,神态忧戚而专注,流露出盼人归来的脉脉情思;行旅男子,则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归心似箭。构图精巧,造型生动,堪称现存徽派木雕中的精品。徽州木雕艺术历代名工辈出,刘铁笔。汪晟、汪老五、黄异人、张立夫诸人在方志中均有记载。他们的木雕艺术。代代相传,今天将更加发扬光大。

 

徽州竹雕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故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

将竹子从中剖开,形成两块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件,但多数是独立成画、雕刻较为精细。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浅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徽州竹雕盛于明清。入清以后.随着整个微雕工艺的发展,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刨造和使用,竹雕突破了原付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万便灵活、一个笔名“黄山人”的人在祁西发现了一把竹制茶壶、此壶通身竹质。自底至后,自日至盖,以及盖上的纽,均为竹子做成、虽被红选漆透十细辨仍可见分子纤毫、尤其盖上的纽系小水竹所制,竹节雅致可爱。壶上雕刻精细,显身为八面柱体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为画,皆各类花草。三面为字,一曰“客到相待时’,一曰“茶来渴者多’,一曰“竹壶世间少’,行书流畅、一面装胀为壶嘴、八个面均以黑漆凸线勾勒,上下另刻连效.与画面刻纹同一风格、无论字画,用刀均细腻,线条流畅,人见人爱、此壶是高11厘米,直径88厘米口径45厘米、并有四小杯相陪衬、杯子上大下小,高Q厘米,口径6厘米,底足已8厘米,例腹,虽无工艺,但做工也精绷,且通身带漆,里红外黑,与表包一致、一壶配四杯,壶带杯,杯拥壶烘月托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壶身已微露虫眼,壶龄伯有百年,妙趣之中又添古趣。

 

徽州石雕

“徽州四雕”的艺术特色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但西递村原水口亭的主体建筑凝瑞堂内的石礅础上,却有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的雕饰;堂前石阶中央,有斜照嵌双龙戏珠石雕,背景衬以山石波涛、琼楼玉宇,宛若仙界天国,显出少中见奇。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坦西递凝瑞堂大道旁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徽州石雕取材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青黑色的黟县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园石,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黟县西递村宅居和胡文光刺史牌坊、黟县许国石坊、休宁县汪由敦墓地诸处的石雕。石雕精品比较常见的是宅居的门罩、院墙的漏窗和各种石牌坊。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刚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到工精美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天井水池后壁上方,镶嵌着一副石雕百鹿图,由9块石料雕就拼成,采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立体感很强。有栩栩如生,大小不等的一百只山鹿;有石壁生辉,矮而粗壮的黄山松;有重重叠叠,高高低低的奇岩怪石;有淙淙株流淌,弯弯曲曲的小溪;有路旁溪畔,疏疏密密的小草;有飞鸣啼叫,前后觅食的小鸟,宛如一幅清新隽永的深山野趣图,可谓徽州石雕一绝。

历代石雕艺人佚名者很多,仅黄鼎、朱云亮、余香等数人留下了名字。建国后,徽州石雕技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屯溪柳忠石雕厂生产的牌坊石雕精品,远销德国、徽州旅游工艺厂在1992年创作了微缩仿古石雕“许国石坊”,获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产品设计奖”。次年又推出了大型石雕壁画《八百里黄山图》。画高2米,宽5.2米,用6540厘米见方的优质江西玉山石料拼接而成。在工艺上既全面继承了传统石雕中的诸多技法,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皴法的某些成分。在题材上,既能具像写实,又有意象发挥,使八百里黄山的松石云烟,尽收于寻丈之中。这株石雕工艺新花,使徽派石雕显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