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江八景之金鸡寺、石觉寺--从来佛度有缘人

(2013-09-14 16:40:22)
标签:

风光

旅游

旅游故事

金鸡寺

石觉寺

分类: 阳江故事
  
http://s13/mw690/e1658f63tx6CFrUSWaU3c&690                                               金鸡寺
    
    金鸡寺在阳江市区金鸡古阁西侧,金鸡古阁在金鸡路桥西侧,古时环境幽静:“一弯绿水莺亭阁,古树含风和客吟。”古阁有石,石面刻有“金鸡古迹”四个大字。相传宋太祖开元年(968年)有金鸡飞集此石,三异人从之,坠水不见,因立祠右侧以祀。后在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初名三圣祠,现在三家店两侧改为“金鸡古阁”。
    金鸡寺,始建于明代万历间,以金鸡石古迹而得名,并与市区北山瑞禾石相衬,称“金鸡瑞禾”,为阳江旧八景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阳江历史上一个重要古刹。后由于各种原因荒废了,原址周围已成为繁华商住区,2003年12月经省民宗委批准,在市区弥陀古庵规划用地范围内易地重建金鸡寺。2004年6月金鸡寺举行易地重建奠基典礼,同年8月开始第一期工程建设。2006年3月举行大雄殿落成暨三宝佛像开光仪式。目前金鸡寺第一期工程已经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在2万多平方米规划建成了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卧佛殿、藏经阁、天王殿、放生池、僧舍等设施,下阶段还将筹集资金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

http://s12/mw690/e1658f63tx6CFrYf5vdcb&690                               石觉寺
    
    古刹石觉寺位于阳江市西南面漠阳江畔,与顿钵山隔江相望,漠江水奔流于前,岗背山遥立于后。原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水田八十亩,经历代五次重修,是阳江古八景之一,谓之“石觉禅林”。 
  石觉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元年(公元712年),原名开元寺,年久渐废。明代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经陈伯年、蔡游、戎亨符布金集资,于开元寺旧址重建文佛殿、准提阁,开挖放生池,池泮建瓦屋三间,名曰“半日闲”,以憩游者。石角与顿钵寺既成,更石角为石觉,取“昔生公说法可重亭,顽石听经,为之点首,则石固能觉也”之意,而寺因以名焉。又据涤尘大师文章所言:“明代永乐年因造寺挖土得石颜曰‘石觉’,而改称石觉寺。”清代顺治年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地扩建了观音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寺院主持释涤尘募捐修建正殿、韦陀殿,又供奉了三宝佛、十八罗汉圣像。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鼎湖山庆云寺主持永照蕴空法师和释兰精法师到石觉寺开坛授戒,法会盛大,声名远播。
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与开元塔旧址相连。历代五次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554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地拓建观音阁,掘出一石,上刻“石觉”二字,故改称“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准提亭。乾隆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度重修,增建文昌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民国五年(1910年)住持性坚法师再次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挖建放生池,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八角亭小拱桥。1945年雪峰法师(涤尘大师)再度重修,加高正殿,增建客房、禅房。寺门横额“漠阳福地”,系明朝本邑仙师朱在参所题;两边石联“漠江水?三摩地;顿钵山呈一指禅”,是清代状元林召棠所书。八角亭石匾“登彼岸”三字,乃苏东坡手迹。“文革”中本寺遭受严重破坏。宗教政策落实後,经过十多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赵朴初先生题“石觉寺”三字,气势雄奇,为寺增辉。千佛塔高耸入云,登塔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寺内碑刻15块,珍藏佛经100部。
  古刹昔日香火旺盛,僧侣云集,达客骚人多有题赋,为古寺增色增辉。八角亭门楣上端“登彼岸”乃苏东坡手迹;大殿门口正额“漠阳福地”是明朝鼎湖山庆云寺二代祖师释在惨所书;两边楹联“漠江水汇三摩地,顿砵山呈一指禅”,系清代状元林召裳所书;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自为本寺题写了寺名“石觉寺”,笔势浑厚有力,书于山门之上。原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六榕寺方丈释云峰老和尚为石觉寺撰对联:“石窟藏经自古禅栖无俗地,觉坛悟教从来佛度有缘人”,如是等等,不胜枚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