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色的鱼钩》教学案例

(2014-03-31 20:01:08)
标签:

教学案例

教育

 

15、《金色的鱼钩》教学案例

民主九年制学校  刘凤莉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积累“奄奄一息、支吾、弥漫、鱼饵”等词语。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手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2、以读促悟。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分钟) 1、师: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比如我们三月正在学习的---雷锋。英雄雷锋人人铭记。今天,张老师要和同学们通过一个长征故事再认识一位可歌可敬的无名英雄。故事名就是——金色的鱼钩   齐读课题。

2、从题设疑。师: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让学生及时把握住教学重点。学贵有疑,针对课题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课文。】

 

二、互动合作: (10分钟)

师: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看着屏幕上的自学提示,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

2、把你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做上批注。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高段学生要学会通过浏览快速了解课文,并学会对课文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设计此环节,就是训练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大致内容的能力。】

三、展示交流:(24分钟)

1、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大致把握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师:我们都知道了,文中无名英雄是——(板书:老班长)一起来认识他吧。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描写。(3分钟)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小组自由读,讨论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说明了什么。

师引导: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的外貌呢?感受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给人的伤害。

(3)齐读。读出老班长的饱经风霜。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3、师: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班长接受了一个神圣的任务,谁给他的?(指导员)出示指导员的话。(1分钟)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1.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学生读句子。

(2)老班长拥有什么身份?(上级保姆、勤务员)

(3)老班长肩负着什么责任?(无论……也)

【设计意图:再三朗读了解指导员的人物,为后来体现“老班长”的忠于使命做铺垫。】

4、反馈感受深刻的语句。(18分钟)

预设:

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小组代表汇报,议论: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验鱼骨的难吃。

(2)文中怎么描述鱼骨的难吃的?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体会。

(3)感情朗读句子,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4)这么难吃的鱼骨头,老班长为什么还要吃下去呢?再读感悟指导员的任务。

(5)“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什么反应?从中知道什么?指名读,评价。

(6)我的话没有说完,我可能说什么呢?拓展说话。

②“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师过渡: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多钓些鱼让自己也吃上呢?

(1)请最先找到的小组读,其余组想象从这一段仿佛能看到什么?

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师引导:天黑了,战士们坐下休息了,老班长在……;战士们围着温暖的火堆聊天了,老班长在……;战士们沉睡了,老班长在……;狂风暴雨下,老班长在老班长在……;面对夜里零下十几度的草地严寒,老班长在……

(3)他为什么这样做?老班长这时候是什么身份?再读指导员的任务。

③“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师引导: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老班长这时候的身份是什么?还读指导员的任务。

(3)师:我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④.“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理解“奄奄一息”。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2)老班长放弃的仅仅是一碗鱼汤吗?他还放弃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再次读理解指导员的任务。

(3)这时候的老班长还像什么?

(4)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班长?(板书:忠于使命  舍己为人)

(5)师生分角色朗读28-31段。

(6) 师引导: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让我们跟着战士一起呼唤:

(出示幻灯片,深情呼唤:“老班长,老班长!”)

【联系生活实际,抓住“老班长”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刻感悟“老班长”忠于使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四、巩固拓展:(4分钟)

过渡语:任凭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我们再也无法唤醒老班长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我们呢?(出示最后一段话)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学生齐读,说说我们做了些什么?

2、“我”为什么留下鱼钩?还留下了什么?

3、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4、理解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

5、教师总结:在长征途中里,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一些人, 离开了我们。他们的生命已成为了一座座荒冢的累积,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老班长永远地走了,但他的的精神永恒地留在我们心间。

推荐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长征风云》作者:赵蔚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指导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书籍,既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记录到我们的英雄日记中吧!

 

六、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忠于使命、舍己为人)

 

三个小战士的生命

 

教学反思:《金色的鱼钩》本是一篇学生自学的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的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