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说:“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这个规则与文化,我们可以浓缩为教室文化,其中包括了班名、班诗、班歌、班级公约、班级口号(班训)等几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方面的思想内涵一致,并互相进行补充。看完朱永新关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后,我也刚好要着手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了,自己还是很受启发的。
学校结合一年级的年龄特点,为我们年级定了“孝”这一个年级主题,并从国学经典中发掘育人素材,更结合《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给我们班命名为璞玉班。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班级名称,我自己就傻眼了,为了更好地发掘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我追根溯源,先找到“璞玉”一词的本意是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常常比喻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我立刻明白了这个名称中的深意,每一个孩子一开始都是一块璞玉,一张白纸,经过老师的塑造和自己的磨练,最终成长为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体现了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深切期望。经过这样的思考,我茅塞顿开,思路也渐渐开阔起来。我的班级愿景也清晰明确起来,是带领孩子们孜孜不倦收获知识,不怕困难锻炼品格,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愿景相当于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奋斗目标,具体怎么做到,体现在班级公约中对孩子们的要求中。俗话说“饮水思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点刚好与年级的孝文化接轨,因此我制定了班级公约的第一条是“好孩子:孝父母
尊师长 助同伴”。接下来是对学生这个本职身份的要求,我制定了第二条班级公约是“好学生:会学习 勤思考
善创新”。每个孩子都是社会上的一个公民,告诉孩子作为公民的应尽义务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的第三条班级公约是“好公民:树梦想 遵法纪
爱祖国”。班级公约方面我主要从孩子的行为规范入手制定,班训(班级口号)方面我决定对孩子的品德修养方面做一些引导。这时,我决定继续从《三字经》中汲取精华,有层次地整理形成了八字班训“习礼
知义 孝亲
从善”。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成人的标准就是品行修养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从最初的学习基本道德规范,到高层次的懂得回报感恩,并努力成为更好的更高的人,就是我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进步。最后,我经过多次寻找和筛选,将题为《我们是阳光下好少年》的歌曲定为班歌,歌曲节奏明快,歌词中分了四个小结,从四个方面定义了好少年,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意义,歌词也经过一些改动后成为了班诗。
班级可以算孩子们在成年以前接触到的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在这个小社会里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我们在班级也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那我们的教育也就能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