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反思
(2017-03-17 00:30:12)
标签:
小学语文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周围世界,积累感兴趣的材料。
(2)能按要求连贯地写一段话,把意思写清楚。
(3)写简短的童话,学写日记、书信等实用文。
(4)习作时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5)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6)学习修改自己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和标点。
(7)在40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100字的习作。
(二)教学内容
1、写一段话
(1)根据一幅或几幅图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2)根据观察到的事物,,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3)根据生活中的见闻,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4)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写具体。
(5)展开想象写简短的童话。
(6)运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写一段话。
2、写实用文
(1)运用规范的格式、得体的语言写日记。
(2)运用规范的格式、得体的语言写信。
3、书面转述
(1)按要求改写课文(片段)。
(2)根据文章的表达形式按要求仿写。
4、运用习作策略
(1)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2)主动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好和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4)习作时学习使用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5、修改习作
(1)从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
(2)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能吸收他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3)能对同伴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摘录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张晨瑛
通过学习专家的著作,结合我第一次有效习作教学实践,我发现山里学生习作兴趣不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素:
1、不会写。
由于是初小,从教师队伍来说,大多数教师属于临近退休,专业不对口,没教过语文的得从一年级教语文。真应了那句话“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学生习惯了言简意赅,就不知道怎样写出自己丰富的情感。
2、无话写
我校距县城11公里,虽不是太远,但由于地势狭窄,人户稀少,多数孩子回家连电视都没得看,就别奢望买课外书看;平时见得少,看得少,听得少,又多是留守儿童,自然就情商低,不会“花言巧语”;任何事情,在孩子眼里都是自然而然的,无话可写。
3、语言组织能力差
比如,第9周星期二第四节课,为了完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课余生活》的习作教学,我特意设计了在教室情景再现跳绳比赛,现场跳,现场写;学生在我设计的表格式活动流程表中是这样填写的
题 目 |
记一次有趣的跳绳比赛 |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 |
三年级教室 |
|
跳绳比赛 |
本来应该是:
题 目 |
记一次有趣的跳绳比赛 |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刘老师在三年级教室,给我们进行 |
了一场有趣的跳绳比赛。 |
|
|
由于是表格形式,结果学生就写成了回答问题。长期的见识少,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词汇量少,尽管老师做了多种途径的引导,第一次习作还是合格的不足25%。
4、只注重结果
由于长期的偏理轻文,学生也养成了只注重结果,不注意详细过程的习惯,也造就了学生的习作干瘪,不具体。通过本次习作,及习作点评,学生基本上能把事情的经过写通顺,有条理。
教师因素:
1、教师对《课标》不熟
由于教师对《课标》不熟,先入为主的认为:三年级应该写250字以上的习作;然而《课标》指出“三年级学生在40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100字的习作”。教师人为的加重学生的习作目标,是造成山区学生习作畏难情绪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习作目标不明确
由于课程改革,在习作教学方面,无论是教材也好,教参也好,都没有对每一单元的习作进行详细的指导,造成了老师凭感觉,凭经验进行教学,稍不留意,就太高了习作要求,学生也对习作产生了抵住情绪。
3、习作教学方法死板
习作教学只为教教材而教,没有花心思去精心设计,引导,不接地气范文示例,再加上,以前的老师没有重视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都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写习作的原因。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熟读课标,深入研究每一阶段的习作要求,遵循学生习作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实际,降低要求,不要总想着学生一下就能写出合格的习作;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学情的习作教学模式;选择符合本班实情的范文,有效引导,多鼓励,多练习,反复修改,百炼成钢,终有一日,学生能写出符合《课标》要求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