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反思

(2017-03-17 00:30:12)
标签:

小学语文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反思

  刘修艳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周围世界,积累感兴趣的材料。

2能按要求连贯地写一段话,把意思写清楚。

3写简短的童话,学写日记、书信等实用文。

4)习作时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5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6​​学习修改自己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和标点。

740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100字的习作。

(二)教学内容

1、写一段话

1)根据一幅或几幅图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2)根据观察到的事物,,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3)根据生活中的见闻,通顺、连贯地写一段话。

4)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写具体。

5)展开想象写简短的童话。

6)运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写一段话。

2、写实用文

1运用规范的格式、得体的语言写日记。

2)运用规范的格式、得体的语言写信。

3、书面转述

1)按要求改写课文(片段)。

2)根据文章的表达形式按要求仿写。

4、运用习作策略

1)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2)主动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好和感叹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4)习作时学习使用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5、修改习作

1)从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

2)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能吸收他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3)能对同伴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摘录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张晨瑛  吴中豪

 

通过学习专家的著作,结合我第一次有效习作教学实践,我发现山里学生习作兴趣不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素:

1、不会写。

由于是初小,从教师队伍来说,大多数教师属于临近退休,专业不对口,没教过语文的得从一年级教语文。真应了那句话“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学生习惯了言简意赅,就不知道怎样写出自己丰富的情感。

2、无话写

我校距县城11公里,虽不是太远,但由于地势狭窄,人户稀少,多数孩子回家连电视都没得看,就别奢望买课外书看;平时见得少,看得少,听得少,又多是留守儿童,自然就情商低,不会“花言巧语”;任何事情,在孩子眼里都是自然而然的,无话可写。

3、语言组织能力差

比如,第9周星期二第四节课,为了完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课余生活》的习作教学,我特意设计了在教室情景再现跳绳比赛,现场跳,现场写;学生在我设计的表格式活动流程表中是这样填写的

题 目

记一次有趣的跳绳比赛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

三年级教室

跳绳比赛

本来应该是:

题 目

记一次有趣的跳绳比赛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刘老师在三年级教室,给我们进行

了一场有趣的跳绳比赛。

 

由于是表格形式,结果学生就写成了回答问题。长期的见识少,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词汇量少,尽管老师做了多种途径的引导,第一次习作还是合格的不足25%

4、只注重结果

由于长期的偏理轻文,学生也养成了只注重结果,不注意详细过程的习惯,也造就了学生的习作干瘪,不具体。通过本次习作,及习作点评,学生基本上能把事情的经过写通顺,有条理。

教师因素:

1、教师对《课标》不熟

由于教师对《课》不熟,先入为主的认为:三年级应该写250字以上的习作;然而《课标》指出“三年级学生在40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100字的习作”。教师人为的加重学生的习作目标,是造成山区学生习作畏难情绪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习作目标不明确

由于课程改革,在习作教学方面,无论是教材也好,教参也好,都没有对每一单元的习作进行详细的指导,造成了老师凭感觉,凭经验进行教学,稍不留意,就太高了习作要求,学生也对习作产生了抵住情绪。

3、习作教学方法死板

习作教学只为教教材而教,没有花心思去精心设计,引导,不接地气范文示例,再加上,以前的老师没有重视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都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写习作的原因。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熟读课标,深入研究每一阶段的习作要求,遵循学生习作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实际,降低要求,不要总想着学生一下就能写出合格的习作;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学情的习作教学模式;选择符合本班实情的范文,有效引导,多鼓励,多练习,反复修改,百炼成钢,终有一日,学生能写出符合《课标》要求的习作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