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要“有趣”“有效”
(2018-05-11 11:27:02)分类: 听课教研学习 |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有趣”“ 有效”
2012-10-16
昨天上午聆听了蔚老师的《刻舟求剑》,本课是小学阶段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第三篇文言课文(前两篇是《欲速则不达》《浙江潮》),对小学生来讲,是有相当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对古文的初步接触中产生兴趣,感悟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是教学重点。蔚老师在这方面做出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
学生一上来对课文的朗读是很不到位的,音不准,意不明,读不通,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古文有一种学“外语”的畏难情绪,蔚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感受,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读古文的方法,并且指明学习小学生学习古文只要明了大意,不用字字句句对应解释,降低了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成功进步的喜悦。
二、趣为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因文言文的生涩难懂而失去兴趣。蔚老师在讲这篇文言文之前,与学生谈一谈“一字千金”的典故,从而引出课文。学生兴趣盎然,不再觉得文方文枯燥无味,而是很有兴趣的急于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做了辅垫。
不过,在后来的教学中,形式上就比较单一。
三、读是根本
古文也应当是“三分教七分读”,蔚老师对此也非常重视,特别注意交给学生读的方法,而且这里老师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自由读一回,然后让学生试着读一下,看看有没有读破句,语气、节奏有没有读出来。结果一试发现学生念得还可以,但是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的,根本没有读出古文的那种韵味来。于是老师加以点拔,说古文该如何念,光讲道理不行,老师还要范读一遍,让学生再学着读。不要以为这是低技术活,古文学生接触少,是新事物,需要多扶一点。这点老师做得是相当的不错,观摩课堂也讲究教学实效,不是光展示自已的风采。
不过,学生朗诵古文虽能够读出节奏,我觉得还不够熟,没有成诵;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更重要的是没有读出读出韵律,读出情感,入情入境。虽然小学文言文学习不用一字一字对应翻译,但有的关键字还是要知道它的意义的,如文中的“遽”,而且结合意思读出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做了范读,有必要时要多次范读,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四、扩展延伸,营造文化氛围。
蔚老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向学生推荐其它“春秋战国十大糊涂人的十大糊涂事”文言文让学生课外阅读,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
但扩展延伸在整节课中是为辅的,《刻舟求剑》同时也是一个寓言。我认为教学寓言时,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这还不够,还应当把寓意和生活实例结合这也应当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点。
一家之言,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