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家国社会的羁旅情愁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采撷 |
这个就是薇,就是野豌豆苗,以前的一种野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死,吃的就是这个。
(南宋 李唐《采薇图》)
这首诗分六段。前三段、中两段、后一段,又是三个部分。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战士,据考证大概是周宣王年代的一个战士。那个时候的战士跟今天的战士不同,今天的战士是全民征兵。以前不是的,只有贵族,或者是族人,才有资格去打仗。家国宗族的社会结构,使得国家属于每个人。
第一段
“采薇采薇”,两字重复。“薇亦作止”,两个入声字在中间,所以读起来就是:薇亦!作!止。下面是,“曰归曰归”,又是两字重复。“岁亦!莫!止”,又是两个入声字在中间。“靡室靡家”,又是入声字在中间。这样一开始就定格了这首诗的节奏,至少是头几段的节奏,是一个两拍式中间停顿的节奏。这个节奏很特殊,但是也很能恰当地反映作者的压抑心情。
“薇”和“归”,是押韵的;“止”和“止”是押韵的,这是交错韵。第一句的吟诵是:采薇——,采薇——。你中间就明显感觉有个顿挫了。“薇亦!作!止——”,“止”要长一点,中间也有个顿挫。“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都有中间的顿挫,这种感觉很到位。“靡室!靡家——”,这句是高点,“玁狁之故——”,这是仄声韵,也要拖长的。“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旋律又下降下来了。
这段说的是,我采豌豆苗啊,采豌豆苗,豌豆苗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回家啊,到了岁末,我也回不了家。没有室啊没有家啊,那都是因为匈奴啊,都是为了打匈奴啊。没有地方停下来,没有地方定居啊。不能闲下来啊,那是因为匈奴啊。
第二段
第二段,“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薇长高一点了。“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而我还是那样的忧愁。“忧心烈!烈!”转入声韵,很痛苦。“载饥载渴!”痛苦。这两句最高,情绪激烈。“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这两个尾字是押韵的。旋律又下来,低收结束。第二段跟第一段很像,但情感不同,更加悲伤了。
第三段
第三段,“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薇已经长很大了。“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还是回不了家。“王事靡盬”,国家的事没有头啊,“不遑启处”,不可能停下来,“忧心孔疚”,我的忧愁是那么的大,“我行不来”,还是回不去啊。情绪继续低落。
这是前三段。然后,后三段变了。你突然发现,那个重叠的节奏没有了,突然变成了真正的四字句,说明情绪变了。
第四段
“彼尔维何——”,那是什么啊?“维常之华——”,那是棠棣的花啊。棠棣花,就是兄弟的意思,因为它总是两朵一起开。他看到大路边,有棠棣的花,就想起了兄弟,更加思乡了。所以这一段一开始,还是顺着前三段的思路,继续思乡,过渡一下。“彼路斯何——”,顺着花再向前看,那大路上停的是什么?“君子之车——”。现在想问一下大家,“君子之车”,是什么感情?君子,不是孔子说的道德高尚的那种“君子”,这里是君子的本义,就是国君的儿子。在上古,领军打仗的人,往往就是国君的儿子。这位战士对君子什么感情?痛恨吗?讨厌吗?怨恨吗?不是,你要记得,这叫家国一体。看看是谁领着我们在打仗?国君的儿子。他回得了家吗?他也回不了。所以从这句开始,诗的情绪变了。
你再往后看,“戎车既驾!”看到战车,战车就开动了!这个情绪起来了,“四牡业!业!”那四匹雄壮的公马,拉着这个战车,咣咣咣咣,非常有力。这是两个入声字,业!业!整齐有力的声音。“岂敢定居”,哪儿敢停下来啊?你看刚才说的是“不遑启处”,停不下来啊,为什么,打仗啊。这次说的是,哪儿敢停下来啊,不敢停下来,为什么?“一!月!三——捷!”,一个月就打三次胜仗。三个入声字,只有中间一个平声字,这话怎么说?你只能是有节奏地说,拖长“三”字。整段旋律一直在上升,就是这么有劲。
第五段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马那么高大,那么雄壮。“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个小人不是贬义词说自己。他是步兵,战车就像是坦克,坦克在前面冲,步兵在后面跟着。以前也是这样的。要死谁先死啊?君子先死。他是冲在前头的。你有没有奇怪为什么古代的小说里,两军对垒,都是两位将军对决,谁赢了谁就赢了战争,因为这种事是有个影子的,就是上古的战争,的确是将军冲在最前面的,后来才改为将军在最后面。所以他说,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句话里是饱含感情的,旋律因此下降下来。
然后,又换入声韵,这次的入声韵不是表示痛苦,而是表示发誓的决绝。“四牡翼!翼!”,四匹马非常明亮,“象弭鱼服”,马身上的盔甲非常鲜明。为什么老是说马呢?这四匹马,这辆战车,是整个军队的象征,所以就歌颂它,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军队的强大。“岂不!日!戒”,不但是反问句,不,日,是入声字,戒是去声字。“岂不!日!戒”,怎么能不每天都警惕呢?“玁狁——孔棘!”匈奴的战况太紧急了,每天都要警戒。这是这首诗的最高潮,入声韵。从赞美自己的战马,到赞美自己的军队,一直到打仗,坚决去打。这是发誓。
这时候,他好像已经忘记了思乡,忘记了他的哀愁。然后,出现了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最让后世传唱的地方——他又思乡了。就在这样的地方,突然转过来,突然跌下去。这一下,太要命了。
这一次的思乡,与前面三段不同。前面三段是纯粹的思乡,就是想念家乡,想回去,太辛苦。但是,中间经历了同仇敌忾的决心之后,这次的思乡就变得深刻起来,这是要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漂泊四方的矛盾纠缠,为了家乡,他要把仗打下去,而越是打仗,他就越思乡,而越思乡,他就必须越要把仗打胜。这种纠缠正是这首诗的力量所在。这种心境,后来成为了儒士文人的常态,形成了“羁旅情愁”这一独特主题,这个主题的源头,可以说就是这首诗《采薇》。
第六段
所以这是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注意最后的这段,突然变成四个字押韵了,逐句用韵。逐句押韵,说明速度变慢。押的什么韵?i韵,以前叫微韵。这个韵的涵义是减弱、飘动。吟诵的时候,一定要把每句最后那个字的最后韵尾归于i。“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顿这一下太重要了,感觉得到那种痛苦。霏霏,不要像今天这样读,而要归到i韵上。
“行道迟迟——”,这句是高点,“载渴!载饥——”,中间的停顿还是哽咽的感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到i韵,你就能体会到那种绵延不绝的久久的悲哀。
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就是这一段,从思想到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可以说把诗歌的力量都体现出来了。
作者:徐健顺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