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产品暂养法则

(2014-02-22 21:34:40)
分类: 水产品保活技术
一、养殖条件要可控。生命是复杂的,导致水产动物生病和死亡的因素很多,养殖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是风险,故要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也就是说,养殖条件要可控。如设制冷机,当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或高于某一设定值时,制冷机自动工作,增加了对温度变化的调控能力;添加水环境变化调节剂,增强水产动物对水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要能够对养殖条件的各个变量都能够控制,对各变量的控制能力强,且符合水产动物的生活习性的话,水产动物就很难死亡,从这个角度讲,水产动物死亡就是人们疏于控制、控制不力或无力控制造成的。影响水产动物存活的变量至少包括:水质、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净水、解毒、水深、水循环、藻类、光照、气压、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营养、饵料、人为操作、机体状态等。建立可控观念,要用工具代替人力,并且尽量机械化、自动化、定量化,因为单纯靠人工操作,难免疏漏。
二、水环境要稳定。水产动物死亡,往往与外界诱发因素有关,变动的因素不易控制,故求稳定,即水环境稳定。水环境不稳定,意味着水产动物会发生应激反应,意味着大量病原菌浸入,意味着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在运输和暂养过程中,水产动物70-90%的死亡是输入性死亡,即人为造成水环境不稳定导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质的稳定比水质的好坏还重要。水质稳定和水质好坏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在保证水质稳定的前提下改善水质。这就要求:1、要有优质水源;2、水在饲养水产动物前须经过净化消毒。3、外界来的水,换水量不要太大。4、水环境变化的温度、盐度变化在2度以内,PH值变化在0.3以内。5、慎重用药,不盲目用药。6、养殖过程中,水质趋于不稳定时要予以调节。
三、底质要好。水产养殖有句老话,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因为水产动物排泄物、微生物和藻类死亡、水产动物残尸残肢、残饵、大分子有机物、泥沙等最终沉底,继而腐败,滋长病菌,大多数鱼虾蟹贝属底栖动物,在变坏的底质下很容易染病死亡。所以保持良好的底质是水产动物存活的关键。底质好,水体自然好,而水体看起来好,底质未必就好。改善底质,要注意及时挑出死亡水产动物、不让脏东西入池、抑制病原菌、池底排污、养殖工具净化消毒、用保活剂改善底质等。
四、加快物质能量循环速度。越是高密度暂养,越需要加强物质能量循环速度,以最大限度改善水质,满足水产动物新陈代谢需要。如,我们倡导每小时水循环量至少为水体总量的3倍以上,提高净水能力,是提高物质能量交换;要求用比表面积大的滤料来繁殖有益菌,是提高物质能量交换;增大溶解氧含量,增加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提高物质能量交换;其实,我们降低温度来抑制细菌繁殖,原理即在于降低了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阻止了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这也是物质能量交换原理的运用。
五、契合水产动物生活习性。水产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水产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水产动物各自的生活习性做事。长期暂养,硬件环境、管理方式必须契合水产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小龙虾有沿池边爬行的习性,将正方形池改造成长方形池并减缓坡度,亩产可由当前的400斤提高至800斤;又如海参在恶劣情况下有挤出体内水分以适应环境的特性,故设置够高够密的石礁供海参利用,亩产可达千斤;八爪鱼章鱼等软体动物有攀附习性,故设置附着物让其攀附其上有利于提高成活率等等。
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人体养生学道理了。然而目前在渔船、水车、门市、饭店等各个流通环节,水产动物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样不对。我们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这是因为:(1)水产品得病不易察觉。待到发现时,病情往往已很严重,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2)有些疾病尚无良方。虽如此,提前预防却可能使此类疾病不发生。(3)提前预防,投资少,时间短,易操作,水产动物存活久,效果好。
七、先试验,成功后再跃进。我们提倡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大胆,在行动上审慎,有新想法后应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和规模。
八、勤巡视勤检测勤处理。巡视就是查看与暂养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制氧情况、车辆状况;检测就是对暂养关键点检查测量,如溶解氧、氨氮含量;勤处理就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不留尾巴,如死亡水产品及时捞出。三勤原则应制度化、规范化、习惯化。
九、借用外脑,与时俱进。延长水产品存活时间、提高成活率、降低成本是永恒的话题。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要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外部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