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5-07-09 11:16:36)
标签:

教育

【摘要】 当前的农村寄宿制中学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在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较城市中学的学生有所欠缺。因此,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较大的现实需要。而初中又处于未成年人人格、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工作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行为习惯  农村  寄宿制初中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令其受益一生,而坏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可能对其成长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关爱和引导,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境,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更加重要。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需要及重要性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统称,是指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各类行为表现的总和,主要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习惯三大类,具有自动化、长期性等特点。
农村寄宿制中学,是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未成年人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目前,寄宿制学校己经成为支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学生面临诸多的发展困境,如亲情淡漠、学习习惯差、基础不好,成绩差、孤独与焦虑情绪突出、思想道德行为出现偏差等。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重在“育”,其本质就是培育社会合格之人。所谓社会合格之人,即能够按照自然、社会的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很不成熟,自律性不强、自主性不够,容易冲动和半途而废,心理发育不稳定,可塑性强。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初中特别是初一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的方法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专门育人的工作,必须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切忌误打误撞、简单粗暴。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
1、预防教育方法
预防教育包括思想上的预防和行为上的预防。思想上的预防,是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之前,及时对其予以纠正和引导。行为上的预防,是指在学生形成错误思想,但并未付诸行动之前,或者是刚刚出现了轻微的偏差行为的情况下,为避免偏差情节发展更加严重,而对其进行的教育。
在对于学生的早恋问题上,特别要注意这一方法的使用。班主任必须要让学生的形成对早恋问题的正确认识,防止其早恋思想的产生;在学生出现早恋倾向后又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行为的恶化。
2、疏导教育法
所谓的疏导教育法,指的是通过与学生沟通,启发学生思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加以引导,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疏导教育法的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班主任切忌总是以管理者或是领导者的姿态去命令学生,而要放下身份,以交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谈,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步而导和分散而导的方式,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3、典型教育法的作用
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同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对同伴及个人所处的小群体环境的认同极为重视。班主任在构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典型教育法的运用,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并提高典型人物的影响力,来引导学生向其看齐,共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对于枯燥简单的说理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身边典型的树立,则容易对其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直观性、隐秘性、贴近生活的特点。而身边典型不仅包括学生中的典型,更应该包括班主任自身的典型。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存在很高的权威性,不仅是教师,更是管理者,是长辈,因此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要做到各方面行为和习惯的优化和提升,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和行为都不够成熟,看待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又敏感易冲动,容易在社会各类信息的冲击下,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85%的中学生是留守中学生,心理缺乏关爱,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偏差。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又强烈地寻求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的认可,沟通方式欠佳,不善排解自身情绪,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要相信学生,同时也必须要让学生信任教师,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保密。只有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在运用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方法时,必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关于导致其心理出现矛盾的事物以及心理问题本身的正确认识。同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恰当排解不良情绪,教会其排解其不良情绪的方法。
5、思想转化方法
思想转化,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分析和引导,纠正其错误思想,形成其正确思想的方法,重点在于让学生改变其原来的思想,重新接纳和形成正确的思想。
学生对教师所传输的思想的认同感是基础。教师必须将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利弊,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思想和行为的错误性。 
思想转化方法关键在于行为约束,强化思想转化的效力,将教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并外显于行为。让转化对象按一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中进行思想体验,巩固教育效果。比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时,要对学生不讲究卫生的行为予以及时、明确的纠正,提高其对于个人和班级卫生的认识,并与学生订立相应的规矩,督促其实行。  
6、冲突调解方法
冲突调解法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和行为激化状态,通过采取应急处理方法,缓解学生矛盾、应急处理的方法。冲突调节法的运用要求及时、迅速、有效。比如在遇到学生紧急突发情况时,如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必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或者是向学校领导汇报等。
三、关于培养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建议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指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初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自主性较差,制定学习计划能够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学习效率。在制定学习计划后,还应该监督其实施。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对于自身时间的计划和管理意识不强,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引导和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2、划分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为6——8人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学习小组的划分能让学生在班级内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监督学习计划的执行,并由小组长定期检查和向班主任反馈。
划分学习小组,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更容易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可以缓解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带来的空虚感和无助感。
3、定期进行评比。可以安排一周或是一月进行一次评比,评比既要包括个人的,又要包括集体的。通过定期评比,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阶段表现情况,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4、建立明确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学习中,由班干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进行记录,在评比过后,由班主任对阶段情况进行总结,并按照奖惩条例,根据各组学生表现作出奖励和惩罚。
5、班主任必须起好带头和示范作用,按时到校、到班,指导学生学习。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又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首先,必须要制定明确的班级管理条例,包括明确的作息时间表、班级卫生管理细则、班级奖惩制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督促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监督。
良好的卫生和作息习惯对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卫生情况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最直接展现;而规范的作息习惯的养成,则是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表现和保证,是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条件。
2、要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立能力。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大多自律意识不强,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较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平台。
3、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必须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及引导,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指出并帮助其改正。
4、班主任还必须要做好示范作用,以身作则,主动问好,有礼貌,面对错误及时改正,爱国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的关爱,面临亲情淡漠的危机,班主任作为其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不仅是老师,更是长辈。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示范作用。
5、班主任应当加强与学校领导、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向校方反应,寻求校方的帮助;同时,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必须加强与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近况,保持家校联系。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在校时间较多,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不够关注,也缺乏科学方法的正确指导,在教育孩子时容易简单粗暴。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科学性。
结语: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无论何时,班主任都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对症下药,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中事半功倍。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境,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更加重要。新课改下的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学校的德育功能,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成败与否的重要表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令辉.《农村寄宿制中学生成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