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6-12-14 09:28:59)
分类: 专题研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成都市成华实小  陈培丽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灵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创造力训练用于学校教学。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一、利用语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丰富:诗歌诗句含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写景状物的课文语句优美,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课文故事情节曲折,哲理深刻……在教学上,无论哪类课文,都能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感受和想象,提高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借此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创造力的火花。罗杰斯指出:“在这种气氛中学生能作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别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创造性。”所以民主的教育作风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敏捷和高效的状态。



 2、激发创新动机、兴趣。索里和吉尔福特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好奇心和创造性是相互依赖的,具有好奇心的儿童,都愿意去探索和摆弄新奇的情境和物品。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是能动的认知过程,也是积极的情意活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兴趣时, 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故,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主动的思维倾向,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的动机、兴趣呢?



(1) 善激疑,巧提问。



创造性思维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想象,始于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 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激疑巧问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



激疑,是指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可爱的草塘》导入时,先问学生“什么是草塘?”“你们见过草塘吗?是怎样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草塘,为什么说是可爱的草塘呢?”这一连串提问,使学生顿生疑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巧问是指老师提问要有启发性,针对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是要告诉学生行动与目的相反,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为了深化寓意,老师可以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角度出发,提出:“现在我们来帮助这个坐车人,怎样才可以到达楚国?”小学生是很乐意帮助别人,也是很爱表现自己的, 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个个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谈看法进一步明确了寓意,进而达到预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理解事物的本质联系,需要以直观的物体或图像作为中介。多媒体以其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拓宽训练方式等方面有其过人之处,便使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校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生动活泼的动画为主体,配合亮丽的画面,轻快动听的音乐,使认识的事物尽量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感官面前,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发言。实践证明了运用多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能使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在趣中增智,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游戏和竞赛。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可以采用游戏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他们的竞争心理。如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你是怎样记的?”“小火车开哪里?”“小老师”“让我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学得最好、最快?”“摘果子”等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很快地接受知识,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4)小组合作。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果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就能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接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平台,使他们获得成功和喜悦,更乐于去进行创造学习。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造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小组合作,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是借助于正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因此,任何形式的思维训练,都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1.抓语言文字的逻辑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整体感知课文,抓住表达作者思路的语言文字,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如《日出》一课,学生初读后理不清课文的头诸,老师应抓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相关语句,理清课文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抓语言描述的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此,想培养创造性思维,也需在指导学生转换语言上下功夫。



(1)指导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



例如:用“每当……就……”造句。



生:每当我考试取得好成绩,妈妈就会表扬我。



师:能说说别人的事儿吗?



生:每当比赛赢了,他们就欢呼雀跃。



师:能说说动物们的事儿吗?



生:每当我放学回家,小狗就亲热地扑到我的身上。



生:每当秋天到了,大雁就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南方。



师:孩子们不仅给我们讲了动物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呢!



生:我还能告诉了大家一个自然现象……



师:还能说说卡通故事中的情节吗?



生:(踊跃发言)……



(2)同一内容寻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以后,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3.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形象思维。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文描述的事物形象一一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思考。那借助什么呢?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挂图、投影仪等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启迪思维。因此,抓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有位教师在教《麻雀》第四自然段时,是这样训练学生思维的:先出示两个句子比较“蓬起”和“扎煞起”用哪个词好。学生说出“蓬起”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好像一个绒球。猎狗见了这种样子,丝毫不会发愣的,反而会感到有点可笑。教师追问:“‘扎煞起’不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只小刺猬。”教师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态是怎么样的,它当时想些什么。最后教师小结:“通过分析比较,我们知道了用‘扎煞起’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老麻雀不畏强暴的形象,老麻雀明知斗不过猎狗,却冒着生命危险,从树上飞下来拯救自己的孩子,这是什么精神?”学生回答:“这是一种母爱精神。”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这位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蓬起”和“扎煞起”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其意义的差别,感情色彩的不同,将“蓬起”和“扎煞起”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研究它们的表意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话,逐步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去。



   三、挖掘语文课文中有利于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因素,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聚合思维的特点是“求同”,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一百位读者就有一百位哈姆雷特,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干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如应答或复述课文时,设法变换叙述方法、方式;造句要求别心裁;课堂学习敢于对教材、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方发展。



1、寻找多种答案,培养发散性思维。我在执教《乌鸦喝水》时,向孩子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结果,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麦秆,就可以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了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碰倒,这样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放着,就可以喝到水。”……这不就是创造性思维了吗? 



2、启发造句,培养发散性思维。在教学《家》时,指导学生用“()是()的家”进行创造性的口头造句。有学生说道:“蓝天是小鸟的家” “蓝天是老鹰的家。”我根据学生的思考方法说:“刚才孩子们造的句子是正确的,但内容有些类似于书本,能不能再想想,说得更生动、更独特?”经引导,孩子们的思路拓宽了,争先恐后地造出了一批内容广泛的句子,有的说“钱包是钱的家。”有的说:“地球是人类的家。”……在指导造句时,应着眼于发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的求异,让思维具有独特性。



四、在教学中利用创造性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如上完了课文《找骆驼》之后,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找到骆驼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经过精心准备,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想出了五六种找骆驼的方法。许多学生认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种方法最好。当然也有人提出这种方法也有条件限制,即当时沙漠中不能有大风,否则扬沙会把脚印掩埋。这个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火花,引起思维的碰撞。

    在学习完《荷花》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荷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荷花记录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画成水彩画,有的画成油画,有的摄影,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散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在班级中搞了作业展评,学生们很高兴。通过这次作业,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了大自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