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慢性喉炎,老师们的“职业病”
时间长了,张老师感觉咽喉干涩,有时像似快要冒火了,原本如夜莺般的清脆嗓音,变得低沉沙哑。一开始吃点西瓜霜,还能缓解一阵子,后来不管用了,有时甚至说不出话来。张老师到耳鼻喉科检查,才发现由于用声过度,声带充血、水肿、肥厚,需要禁声休息。
与张老师同病相怜的,是在市场卖菜的李阿姨。由于常年吆喝,李阿姨的嗓音早已沙哑,自嘲是“鹅公喉”,直到1年前查出声带长了息肉,她才知道“鹅公喉”的真正原因。
教师、市场营业员等都属于用声较多的职业,他们中间许多人往往用声过多,没有注意嗓音保健,以致沙哑、失声的“慢性喉炎”成了常见的职业病。
但其实,这些职业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掌握嗓音保健法,仍然可以拥有清亮的嗓音。
发声方式不对,声带很受伤
正确的发声需将肺内气体排出,然后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再通过鼻窦、口腔、咽喉、胸腔等器官产生共鸣,发出声音。
这当中的第一步——将肺内气体排出,实际上就是呼吸。人们在日常说话交流时,不需要太大的声音,故常采用胸式呼吸,依靠胸部扩张、收缩即可完成。
而在授课、演讲时,则需要增加声音响度,如果仍采用胸式呼吸,就得通过加强喉颈部肌肉、胸部的收缩力来增加呼吸量,这时容易出现喉部过度用力的情况,“挤嗓子”“压嗓子”的方式虽然可以暂时提高音量,但会导致声带、喉腔等器官功能疲劳,当长时间错误用声而得不到休息,就会发生咽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嗓音疾病。
另外,生活起居无规律,睡眠不足,饮食无节制或暴饮暴食,滥用烟酒及吃辛辣食物,或喜欢用嗓后即喝冷饮,喝水少,常喝浓茶、咖啡或用口呼吸等,也可导致嗓音功能减弱,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引发嗓音疾病。
训练时,放松身体,具体做法是呼吸均匀,放松肩背、咽喉、胸腹等处肌肉。避免腰背弯驼、腹部挺起、头颈前突等不良姿势;并注意下巴应基本处于水平位,与颈前部约保持90度。
1.放松喉肌。这是发声练习的基本步骤。为了缓解喉肌的紧张、疲劳,将拇指及食指、中指分别置于喉头两旁,向左右两侧轻轻移动喉头,若喉肌松弛,则喉头移动自如。
嗓音保健常识
第一,提高肺活量。多参加跑步、游泳等运动。
第二,避免长时间连续用声。连续说话不要超过90分钟,减少声带疲劳。感觉疲劳时,尽快禁声休息,利于发声器官恢复功能。
第三,当因为感冒引起嗓音嘶哑的时候,尽量不要讲话。如果嗓音状况持续得不到改善,应及时看医生。
第四,日常少吃强刺激性食物,每天的饮水量要充足。课前喝点水,确保喉咙得到润滑。在较长时间用嗓后,不要马上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
原文刊于2010年《家庭医生》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祝您有一副好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