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86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如棋,何须悲壮“过劳死”

(2015-07-02 11:50:38)
标签:

杂谈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有的人很执著,一步一着深思熟虑、全力以赴,却渐渐陷入险境而不自知,再勉力艰难前行,终于溃不成军,满盘皆输。

  有的人很笃定,一步一着成竹在胸、从容前行,却每每化险为夷,大获全胜。

  前者,遇事甚紧,凡事必虑,弦尽必断,此乃下策。

  后者,张弛有度,全局在胸,步步为营,方为上策。

  棋如斯,人亦然。


人生如棋:过劳其实很无奈

  [伤心]人生如棋,既已入局,就必须谨守游戏规则,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尽管辛酸,尽管劳累,也只能在心底无奈地喟叹……

  前一阵,某著名IT公司年轻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充斥了各大刊物的版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再度引发了公众对“过劳死”的关注和思考。
        
        对此,有人表示十分不解:同样的工作强度,同样的工作环境,为什么有人扛扛就过了,有人却偏偏过劳死呢?而更多人忧虑的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过劳”根本避无可避,由此及彼,下一个因“过劳”而“壮烈牺牲”的又会是谁呢?

  为更深入地了解情况,笔者专门走访了几个白领密聚地,看看一众“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究竟对此作何评价。原以为,论题必然引起大家对加班制度的猛烈抨击,继而对胡新宇深表同情,完全没想到,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此已见惯不怪了——

  “不加班能行吗?活儿你不干,别人也会抢着干,然后你就只好等着老板‘炒鱿鱼’了。”

  “加班有什么?稀松平常得很嘛!谁没加过班呀,只能说胡新宇运气有点背罢了。”

  “加班在我们那是很自然的事。你想,老板都干到晚上8点多,你好意思提前走吗?”

  “谁不知道加班、过劳对身体不好?可是,业绩得上、房子得供、老婆得养,不熬夜、不上进能行吗?难呀!”

  “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科研;业务要突出,交际也不能少。不管你愿不愿意,还得跟着‘潮流’赶。”
  
        …………

  可是,再细细嚼味,又会发觉,与其说是淡然、是无奈,倒不如说大家对此都麻木了。

  确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加班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过劳对于“工薪一族”来说,根本避无可避。有人为现代白领画像:“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虽然略带夸张,但似乎也不无道理。

  【画外音】: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是“人在局中,身不由己”啊。

http://ww4/large/e0edf8fagw1eto9hun5jnj20go0b4wg2.jpg  
当局者迷:疲劳也是一种病

  [悲伤]棋局变化,人生变幻。有曲折,有迷惑,有山峦,有低谷;每一着都小心谨慎,每一步都诚惶诚恐,生怕做得不够好,更怕做错了什么。身在局中,有时感觉真的好累……

  所谓当局者迷,在不知不觉的加班生涯中,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自己已渐渐陷入一种亚健康的“困局”:经常没来由地感觉浑身没劲,提不起精神,有时还腰酸背痛,即使一觉醒来也不见缓解,时间长了,甚至会患上失眠症,并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是,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又找不出什么确切的毛病。

  杨菊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告诉我们,当这种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持续超过六个月时,说明机体已处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危险状态。在此将病未病之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可能积劳成疾,甚至过劳猝死,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过劳对身体不利,但实际上,他们顶多是嘴上抱怨几句、过过口瘾就算了,而真正会把“过劳”放在心上的却几乎没有。许多“加班一族”自负还年轻体健,疾病离自己尚遥远;又或者是工作、生活已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无暇再细想这个还只是假想性的问题。

        总之,只要问题不是出现在自己身上,意外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他们就只会摆出一副旁观者看热闹的心态,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而一些愿意接纳并尝试了解亚健康的人,在接触亚健康的概念(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后,甚至感到更迷惘了:如果真按照那样的标准,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哪个人是真正健康的了,可是情况真有这么严重吗?提出亚健康概念,是否有点杞人忧天、小题大做?

  对此,孙安莉副教授(家庭医生门诊部心理科副教授)认为,通过建立亚健康平台,可以帮助判断人体的身体现状,从而提醒人们要在病之未病时及早干预,以阻止亚健康状态向疾病一方倾斜,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绝非是小题大做。

        孙安莉指出,有人之所以推断“人人都是亚健康”,是因为他们对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解仍不够透彻。例如,有人只是出现头晕、胸闷一两个星期(未达到六个月),就心情紧张地认为自己是亚健康;或者是虽然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已达六个月以上,但又没去检查,结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已患了冠心病,却自以为是亚健康而未加理会(误将一些疾病的早期、潜伏期,甚至疾病期症状也归结为亚健康),都可能人为地扩大了亚健康的范围。

http://ww1/large/e0edf8fagw1eto9m6b2cuj20go0go76n.jpg  
危机四伏:过劳死绝非偶然

  [泪]久陷困境而不自知,甚至明知涉险却仍然执意不悔地负隅顽抗,贪一时之势结果却错失了全局……

  耿庆山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告诉我们,积劳成疾的例子在临床工作中屡见不鲜,轻者引起咽炎、扁桃体炎、胃肠炎等,重者更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甚至导致猝死——

  35岁的陈医生在某市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工作长年身处急诊一线,吃不定时,睡不安稳不消说,遇上紧急情况,哪怕是凌晨一两点,也必须随传随到。一方面,日常工作紧张繁忙,风险又大,另一方面,科研的担子也不轻,而家里更需要他这个男子汉来支撑,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想轻松下都难啊。

        这天,急诊重症监护室新收了好几个危重病人,尽管已一天一夜没合过眼,尽管已疲惫之极,胸口也有点憋闷不适,但第二天上午,陈医生依然坚持留在岗位上处理好经手的每一个病人。到中午的时候,身心俱疲的他终于熬不住,在急诊值班房打了个盹。谁知,睡梦中竟突发剧烈胸痛。同事们闻讯赶来,发现他已发生大面积的急性心肌梗死。所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终于挽回一命。

  相比之下,曹刚却没那么好运气了——

  40岁的曹某是市直某机关的公务员。他平日性子急,办事雷厉风行,是单位里响当当的业务骨干,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由于患有轻度的高血压和心肌缺血,医生嘱咐他切记按时服药,并注意劳逸结合。可是,大大咧咧的他从没把这当回事:每天照加班不误,药却是偶尔记得才吃。可是,对于抽烟,他倒是天天不会忘。如此大意,难怪要出状况了。

        有一次,科室里接到紧急任务,争强好胜的他为事不甘人后,硬是在有些头痛的情况下,支撑着奋战了两昼夜。这天晚上,曹某和同事在争拗工作上的问题时,突然感觉剧烈头痛。紧急送院后,诊断为脑溢血,立即给予抢救。然而一切已为时晚矣,不到一个小时,曹某心跳、呼吸停止,最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耿庆山主任医师指出,在以上两宗个案中,过劳显然是导致病发,甚至死亡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过劳死为何偏偏选择他?看到这,有人可能会心存疑惑:过劳在很多人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过劳死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同样的工作强度,同样的工作环境,为什么有人扛扛就过了,有人却偏偏过劳死了呢?

  王志瑾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解释说,过劳猝死看似是瞬间的事,但仔细归因,死者由开始的亚健康状态,到后来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继而过劳死,这里面其实既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原因,也存在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劳死实际上是各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既然每个人的基本身体状况、营养供给、遗传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性等都不尽相同,那么在同样过劳的情势下,有人扛扛就过了,有人却遭遇过劳猝死,就不难理解了。
  
        杨菊贤教授更进一步指出,个体发生过劳死之前,其实并非无迹可寻。首先,死者生前都有一定的器质性疾病基础;其次,都存在过劳的情况。此外,还要强调一个心理促发因素。如果说疾病缠身、长期疲惫使过劳死成为可能,那么,心境恶劣或情绪激动就是过劳死的催化剂,像曹某之死,很明显就与他突然心情激动有关。
  
        杨菊贤教授告诉我们,常见的猝死情况包括以下几种:①冠心病:过劳或激动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脉阻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大面积心梗),心跳骤停;②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未能按时服药,过劳或激动引起脑血管破裂、脑溢血;③过劳或激动诱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④节假日过分劳累,过度游乐,暴食过于油腻食物,引起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长期失眠会过劳死吗?在一些失眠患者中,夜不能眠,甚至几天几夜不能入睡的情况时有发生,患者身体之疲劳可想而知。可是,我们却几乎没听说过因为失眠而过劳死的案例。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蒋龙元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教授)解释说,正如我们所知,过劳死应具备两项基本条件:一是基础疾病;二是过劳。而对一般的失眠患者来说,尽管过劳的情况可能长期存在,但如果身体不存在器质性病变,那么,单纯的失眠并不会引发过劳死。

http://ww3/large/e0edf8fagw1eto9kbclckj20go07u0tw.jpg

退一步海阔天空:劳逸结合,劳而不累
 
  [可爱]既已立于危墙下,何不退而求其他?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或许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生活态度:有人选择废寝忘食,日以继夜,“机器”开动了就停不下来;有人却即使再忙,也不会忘记忙里偷闲,他们说,生活的“驿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现年50岁的陈老师以前是个标准的“工作狂”。那时,在他的概念里,工作就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而任何的偷懒行为都是浪费生命的表现。而事实上,工作十多年来,他也正是这样做的。除了密锣紧鼓地完成每天既定的教学安排外,课余时间他也一点没闲着:备课、家访、学外语、学电脑、写书、研讨教学新思路……每天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别人劝他悠着点,有时间不妨休息一下,免得累出病来。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样生活才来得充实,闲得慌才容易得病呢。

        谁知,在40岁那年,一次通宵工作后,他突然感觉胸闷胸痛得厉害,家人急忙送他去医院,竟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说幸亏送来及时,否则就有生命之忧了。

  从鬼门关走了一转回来,始知后怕的陈老师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所有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从此,他听从医生的劝告,生活方式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以前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现在工作之余,他开始学着去游泳、爬山、打乒乓球,周末会跟着老婆去菜市场逛逛、到公园走走,长假时还会约上几个老同学去外地旅游。经过这一遭,他才发觉,原来生活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内容!

  而另一方面,虽然工作减压了,生活轻松了,陈老师的工作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后退,成绩反而更突出了。同学们也普遍反映,陈老师的课比以前更生动、更有意思了。他还连续几年被评为市里的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各项大奖。与此同时,近十年来,他的心脏不但没再出过意外,体质也比从前好多了。如今的陈老师整天都精神奕奕的,大家都说他看上去顶多也就四十出头。

  退一步海阔天空,陈老师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此,专家们也都表示认同:要想赢得健康,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

  构筑健康四大基石 杨菊贤教授告诉我们,建立并巩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和心理平衡,可使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十年。

  生活规律必不可少 耿庆山主任医师说,保持生活节奏的规律性是预防保健的必备条件。这包括:减少夜生活,提倡早睡早起;定时用餐,不吃或少吃零食;避免连续工作或加班;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脑力劳动者休息时要活动肢体和颈、腰部,体力劳动者休息时要用脑等,都是消除疲劳的良方。

  定期体检很重要 蒋龙元副教授指出,不少人自我保健意识不强,自以为身体很好,就既不注意休息,又不注重运动、饮食,更不会想到去做健康体检。可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等于身体就真的没事了,像一些患有隐匿性心脏病的人,他们平时可以一点症状没有(少数在体检时发现),但心脏危险因素实际是存在的,因此,一旦发作就会更加突然更加危险。

        美国著名的排球运动员海曼,就是在一次排球比赛中猝死的,后来尸检发现,她是死于马方氏综合征主动脉瘤破裂,如果能早点发现病变,相信悲剧就不会上演了。由此可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多么重要。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过劳死最关键的一环。

  此外,蒋龙元副教授还提醒说,每个人都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即所谓的运动个体化。因为有些运动别人受用,自己却不一定合适。例如,游泳是一项老少咸宜的活动,可是,对于一些患中耳炎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合适了。

  学会宽容自己的负性情绪 孙安莉副教授认为,在预防过劳死的上游链中,心理调节的作用举足轻重。现代社会人人有压力,因此,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非常重要。人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学会宽容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对缓冲精神压力很有帮助:允许自己在短时间内存在轻度亚健康症状和少许不合理想法,不要太着急摆脱它,该干吗时还干吗,心情自然就会慢慢地回复过来。

        而当出现心理障碍,确实无法自我调适时,可以尝试寻求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在他人关爱的氛围中实现负性情绪的扭转,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而言之,“心态好,饮食佳,常运动,少吃药”,就“多健康,少烦恼”了。

  管住一张嘴,迈开两条腿 防胜于治,对此,王志瑾教授简洁而形象地总结为:“管住一张嘴,迈开两条腿;若要想长寿,切莫多忧愁”。


链接[1]: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边缘
        
        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调查显示,七成知识分子正处于“过劳死”的边缘。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因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
  
        在我国部分城市,尤其是发达的沿海城市,“过劳死”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而且呈现出向年轻人蔓延的态势。


链接[22]:慢性疲劳综合征自测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拟定的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标准、六项症状标准和两项体征标准,或八项以上单纯的症状标准,即可确诊为CFS。

  1.主要诊断标准

  ①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六个月以上;②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结果,可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2.症状标准 

  ⑴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⑵没有明确原因的肌无力;⑶失眠症状普遍存在,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⑷头涨、头昏或头痛;⑸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⑹食欲不振;⑺肩背部不适、胸部紧缩感,或存在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关节痛,但又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⑻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⑼兴趣减退或丧失;⑽性功能减退;⑾低热;⑿咽干、咽痛或喉部紧缩感。
  
         3.体征标准
  
        ①低热(口表低于38摄氏度,肛表低于38.6摄氏度);②咽部充血,但无明确的扁桃体炎;③可触及小于2厘米的颈部淋巴肿大或压痛;④未发现其他引起疲劳的疾病征。


链接[3]:谁是过劳死的高危人群

        1.事业心强,期望值高,尤其是“工作狂”而不知休息者;
        2.自我期望值过高,长期忙碌不停,但又经常失败者;
        3.屡次失败,表面上还要强装高兴,兼经济困难者;
        4.身处逆境,心境恶劣,还要奋力拼搏,但又成功无望者;
        5.有家族早亡史,又自以为身体健康者;
        6.长期超时工作,且工作环境嘈杂、忙乱或噪声很大者;
        7.长期夜班工作,白天又不注意休息或没法休息者;
        8.长期疲劳,工作不停,却用大量烟酒或咖啡来维持者;
        9.过劳而长期睡眠不足,又不会保养者;
        10.压力太大,不懂休闲,自觉筋疲力尽者;
        12.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却又长期睡眠不足者;
        13.日以继夜打麻将、打游戏,大量吸烟者;
        14.有钱有势,只知消费透支玩乐,却不会保健者。
文/姚文怡

注:原文刊于2006年第18期《家庭医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