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吃鱼片,喉咙长虫

(2015-06-09 13:23:43)
标签:

杂谈

受访专家:

杨钦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李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炎炎夏日,许多人爱吃鱼生。专家提醒,要警惕肝吸虫感染。

夹一片雪白绯红,蘸点绿色芥末,再配点酱油,顺滑入口,清凉鱼香贯穿食道。吃鱼生,可谓一大乐事。不过,广东顺德25岁的付小姐却乐极生悲。因为吃生鱼片,她成为“世界罕见病例”。其诊疗过程,被刊载在国际顶尖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咽痒咳嗽,揪出肝吸虫

时间回溯到2011年。春节过后,付小姐出现咽喉瘙痒、咳嗽,看了医生吃了药,病情却不见好转。约一周后,她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医生用电子纤维喉镜检查发现:付小姐的咽喉部并没有明显的炎性反应,奇怪的是,在她左侧喉部杓状软骨的黏膜表面,有个红色的线状物体在微微蠕动。定睛一看,那是一条活动的虫子,头吸附着黏膜,碰碰它,身体就往不同方向伸缩起来。

喉咙里有虫子?这在耳鼻喉科还是相当罕见的。

医生用纤维钳取出虫子,在显微镜下,虫子现了原形——扁平、窄长、半透明,长4毫米,口部和腹部均有吸盘——这是一条华支睾吸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肝吸虫。

喉咙里怎么会有肝吸虫呢?!付小姐百思不得其解。

经一番询问了解,她才恍然大悟,罪魁祸首可能就是20多天前吃的生鲩鱼片!由于生鱼片感染了肝吸虫,她在进食过程中发生呛咳,导致虫体与喉部接触并吸附在喉部,继而寄居了下来。

取出虫子后,付小姐的咽痒、咳嗽症状立刻缓解,口服治肝吸虫病药物吡喹酮后,不久便痊愈。

世界第一例“寄生在喉部活体肝吸虫”,就这样成功治愈了。

肝吸虫病,祸从口入

顾名思义,肝吸虫应该生活在肝脏里,在喉咙里“安家”的情况实属罕见。付小姐自认倒霉。但是,李鹏医生却觉得她应该庆幸。

他说:“因为寄生在喉咙,且发现得早,因此患者肝胆和颅内均未被感染。如果发现得晚,肝吸虫进入肝脏产卵,那么后果会比这严重得多。”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或动物肝胆管内。感染肝吸虫病后,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当虫子在人体肝脏内大量繁殖后,大量虫体会引起胆管阻塞、胆汁滞留,引发多种疾病,如肝肿大、纤维化、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炎,甚至有可能引起肝硬化、肝癌、胆管癌。

那么,人们是怎么感染上肝吸虫病的呢?

杨钦泰医生介绍说:“祸从口入,吃淡水鱼的生鱼片,是人群感染的重要途径。”

肝吸虫的虫卵随人体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幼虫)而出螺体,尾蚴再侵入淡水鱼或小虾肌肉内,发育成囊蚴(有感染性的幼虫);人或其它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生鱼虾,即被感染。部分人即使没有生食鱼虾,但食用未熟透的鱼虾类水产品,或受污染的食物,也会被感染。

据了解,肝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是当前中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有25个省区均有本病的流行。广东有吃鱼生的习惯,因此是“最重灾区”。广东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处的数据显示,仅在1990年至2004年间,广东就有约500万居民感染肝吸虫病。

“在鱼塘上修建厕所和猪舍,粪便直接排入水中,是该病传播的一个流行因素。”

酱料、醋、热水,杀不死

夏季天气热,冰虾和生鱼片比熟食味道更鲜美,许多人图一时痛快,嗜吃生食。但是,如何避免“虫从口入”呢?

李鹏医生说,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淡水鱼生、虾生,不因贪图吃鲜而损及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把切鱼虾的砧板、菜刀、盛器生熟分开洗净,防止交叉污染。

不少爱吃鱼生的食客,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用酱料、醋拌过的生鱼片,其中的寄生虫的囊蚴(幼虫)会被杀死。李鹏指出,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是肝吸虫的囊蚴,它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等都不能杀死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薄2~3毫米的鱼片投入90摄氏度热水中,也要经过3秒才能将囊蚴杀死。煮大鱼时,即使加热到80摄氏度煮1小时,其中的囊蚴仍能存活。

也就是说,当生鱼片用酱料拌过,或煮的时间不足,人们食用后仍有可能染上肝吸虫病。

文/谢晓

 

注:原文刊于2013年第15期《家庭医生》杂志。

http://ww2/large/e0edf8fagw1esxrrxb1jmj20bv0go0vu.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