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有两大人群是佩戴助听器的重点人群。
首先是小孩。他们处于学语言的关键时期,此时听力若有损失,通过及早佩戴助听器来补偿听力,以后就能做到聋而不哑。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明确规定须对新生儿作早期听力筛查,发现听力异常则进行早期干预,其中明确要求听障儿童应当在听障确诊后6个月内使用助听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助听器的重要作用,积极正确地使用助听器。
另一个人群是老年人。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性耳聋是自然规律,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这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严重的话,会引起老人性格的改变,变得非常孤僻,缺乏朋友则产生严重孤独感,增加子女经济和情感负担。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老年性耳聋重视不够。据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助听器平均使用率不到4%,75~84岁年龄段使用助听器者更少,不到0.5%,由于听力损失时间较长,存在听力剥夺,助听器的听力补偿作用不能得到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导致验配失败。所以,对老年听力障碍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获得较好的助听效果。
助听器,有模拟机和数字机
澳大利亚某著名华人慈善家曾表示,他计划在一年之内,向中国的贫困聋儿捐赠10万只助听器,希望有需求的儿童家长或特殊教育学校与其直接联系。他在媒体上呼吁,最大的困难是寻找需要助听器的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志愿者帮助,把助听器顺利派发出去。但此举却招来一片质疑和抵制之声。质疑者提出,这些助听器皆为模拟助听器,属于被市场淘汰的产品,会损伤聋儿的残余听力。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助听器有模拟机和数字机之分,二者都是通过麦克风来收集声音,把声音放大后再送到接收器。模拟机具有高保真、低失真的优点,缺点是处理速度慢,在复杂环境如噪声环境中效果较差。数字机由于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大大改善聋儿在不同环境中的聆听舒适度,具有低失真和消除声反馈等优点,能够帮助聋儿尽快适应助听器的使用。但不管是模拟机还是数字机,都有助听的作用。数字机的效果比模拟机好,但这并不等于模拟机没用。
在发达国家,模拟机的确有逐渐减少和退出的趋势。但是,对于贫困聋儿家庭来说,如果受经济所限,模拟机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些贫困聋儿倘若不佩戴助听器,今后可能变得又聋又哑,影响他们尽早回归主流社会。所以,指责10万只助听器的捐赠者是不应该的。应该强调的是合适验配,而非直接把助听器分发至每个聋儿手中。否则,有可能好心做坏事。
助听器不是简单的商品,助听器验配,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验配师进行,不能发现听力下降就直接把助听器戴上,否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损伤听力。模拟机虽然是较早期的产品,但只要验配得当,助听效果还是不错的。而反观数字机,倘若验配得不好,也会对听力有损伤。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存在永久性听力损失的病人中,只有3%使用了助听器。
本应佩戴助听器却放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医学知识不够,不了解佩戴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认为佩戴助听器会加重听力进一步损伤。其次,很多家长认为配了助听器之后,小孩就成为一个残疾人了。他们唯恐助听器被人看到,哪怕是耳道式的助听器,家长都不愿意。用他们的话说:“这不就是意味着小孩已经残废了吗?”他们怕小孩受人讥笑,担心戴了助听器就如同被贴上“残疾人”的标签。其实,他们应当转变观念,戴助听器补偿听力就像戴眼镜补偿视力一样,没什么大不了。再次,就是经济问题,助听器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而且每隔数年就要维修或更换。
还有一些人配了助听器感觉不适,不愿继续佩戴。常规的助听器是通过气导传播的,即外界声音经空气传导,经助听器放大,再传至鼓膜。它是按照人的正常生理途径来传导的,但如果外耳道塞得不紧,就容易产生啸叫声。就像我们唱卡拉OK一样,如果麦克风对着音箱,就会产生刺耳的啸叫声,这是病人不愿意戴助听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根据每个病人的外耳道形状定制个体化合适的耳模,使其能把外耳道完全封闭住,而不至于产生啸叫声,增加病人佩戴助听器的依从性。
最后一个不愿佩戴的原因,就是病人有耳道阻塞感,觉得不舒服。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现在还发展了一些植入性的助听器,将助器听直接植入中耳腔或固定在颅骨上,如声桥、BAHA、骨桥等新型植入型助听器。这样既提高病人对声音的聆听效果,同时减少阻塞感和啸鸣音,特别对以往一些不适合佩戴助听器或常规助听器效果不佳的病例,可明显提高聆听效果。
有些耳聋,不必配助听器
某些听力损失,通过治疗是能够改善的,不一定需要配助听器。比如,病人得的是分泌性中耳炎,从而造成传导性耳聋,我们只要将中耳里的积液抽掉即可;中耳炎鼓膜穿孔的病人,只需把鼓膜补好;耳硬化症者做个镫骨手术,听力也可能恢复正常;等等。
如果验配师对这些病人讲,恢复听力的第一选择是配助听器的话,那对病人是不负责任的。助听器针对某些既不能用药物,又不能通过手术使听力恢复的耳聋病人,就像用眼镜弥补视力缺陷一样来弥补丧失的听力。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听力学发展迅速,助听器验配店与服务机构数量倍增,但其验配和调试工作较为复杂,专业性要求也较高,需要非常专业的助听器验配人员才能很好地完成。目前国内助听器的验配并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外的助听器验配机构一般配有专门的听力学家,这些听力学家往往受过相关专业教育。他们掌握的听力知识比较丰富,对耳科疾病也有一定认识。而国内从事助听器验配的机构良莠不齐,某些社会上的验配师听力知识较贫乏,对相关疾病也缺乏认识。
文/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