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
(2013-09-11 05:09:13)
标签:
电影网人物代表路线目标性杂谈 |
分类: 百度影音电影网 |
新行为主义指的是行为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后的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中,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并没有改变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只是在一些方面对其 进行了改造。之所以“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早期行为主义简单的刺 激一反应(S—R)公式中加人了一个中间变量,成为:S—〇—R,开始考虑有机体内 部因素的影响,二是修正了早期行为者对行为的描述(行为是由给定刺激而产生 的),开始研究整体性的行为表现;三是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行为主义者大都重视 对人类学习规律的把握,尽管这种把握是以动物学习为研究中心进而来推论人的学 习的,但还是在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
(一)托尔曼和目标性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者的理论观点都是在试验中产生的,托尔曼也不例外。在进行著名的 “老鼠跑迷宫”的实验时,他发现,老鼠在跑过几次迷宫后,常常不会像开始时那样不歇气儿地跑,而是不时地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左右看看,然后作出决定,要么返回来, 要么继续跑。由此,托尔曼认为,老鼠也会“三思而后行”。托尔曼称这是“感应式试 误”,他认定,老鼠的大脑中肯定发生着某种过程。
为了验证他的假设,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迷宫箱:箱里有三条通向目标盒的路 径。一条最短,从起始处直接到目标盒;第二条稍长,先向左转弯,在正中间接入最 短的线路;第三条最长,向右转很大的弯,在靠近目标盒的地方接人最短的直路。一 系列实验之后,老鼠像行为主义者预测的那样把三条线路都试了,最终选择最短的 直路,这也是最容易建立起来的习惯。
但这不是托尔曼想要的实验结果。他在迷宫中直路的中途设立了一道障碍,阻 断了最短的路和中间长度的路,老鼠只能通过最长的那条路到达目标盒取到食物。 如果按照早期行为主义的理论,当老鼠顺着最短的路线遇到障碍返回时,应该首先 选择中等长度的路线,因为这是一条容易建立习惯的路径。可奇怪的是,老鼠直接 选择了最长的路线。于是,托尔曼推断,在老鼠的脑海中有了一种“意识”,有了某种 认知地图,知道障碍物阻断了所有较短的路径,除了最长的那条。
由此,托尔曼提出了“目标性行为主义”的学说,认为行为并不都是源自动机,并
不会完全按照所体验的刺激和种类形成习惯,还受到自己的期盼、目标和一些内在 因素和过程的影响。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托尔曼进一步把这种内部因素称作“干扰变量”,也可以称作“中介变量”。这和
华生的刺激一反应模式的“空白有机体”有了区别,托尔曼的中介变量深人到了个体
的内部心理过程。应该说,托尔曼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始解释有机
体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有心理学者认为,托尔曼在行为主义筑起的大堤上掏出了一
条细缝,思维的水滴已经开始渗透,总有一天思维的洪水会冲破行为的大堤。
另外,托尔曼还在大量的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六种学习类型:专注、等值
信念、场的期待、场一认知模式、内驱力辨别、运动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