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和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极明显的心理学流派

(2013-09-08 15:54:20)
标签:

电影网

血压升高

临床心理学

很难

个体差异

分类: 影视艺术

在心理学史上,机能主义心理学是和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极明显的心理学流派,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起始标志和终结标志的派别,更没有实验心理学的冯特、构造心理学的铁钦纳那样的领袖式的代言人物。确切些讲,机能主义的心理学只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学说。正因为如此,其内部结构是比较松散的。但是,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机能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能,其研究核心集中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的问题上:即心理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机能主义者并不从心理构成的立场来研究心理,而从心理是一种活动的集合体的角度来研究心理,他们认为
这种活动或机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显著的实际结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因为詹姆斯研究的对象是适应其环境的活生生的人,认为机体具有适应环境的机能,他把人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富于开放性,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詹姆斯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他所谓的现象是指感情、认识和愿望等。心理生活的条件则是影响心理过程的身体和社会过程。后来,詹姆斯又对这个定义做了一定的修改,认为最好将“心理学界定为关于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的科学。意识状态是指感觉、愿望、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包括它们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的研究”詹姆斯指出,心理学除了要观察这些心理生活事件之外,还要确定心理生活事件背后的条件以及它们的目的,并且认为这是心理学家最有趣的任务。

在美国心理学界,詹姆斯的地位举足轻重,有“美国心理学之父”的称号。他的主要著作是耗费12年心血写成的《心理学原理》,其中的论述几乎涉猎了心理学的每个领域。

詹姆斯心理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有:功能主义、心理的本质、意识流、自我、意志 和情绪。
如前所说,机能心理学探讨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所以,在詹姆斯看来,高等的心理过程的产生是在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不断适应环境时形成的,并不是简单元素的集合。这个观点明显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事实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祖先》都对青年时期的詹姆斯产生了影响。这个观点和20世纪后期产生的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詹姆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极具天才色彩的发现和论断。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生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过程只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心理是对外部刺激的生理反应。而另外一种基于古典二元论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是与肉体平行或不依靠肉体而单独存在的某种独立体。经过对所有的关于灵肉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考察,詹姆斯认定了二元论,却否定灵对肉的不依赖性。在进行物质世界和心理状态的关系描述时,詹姆斯说,心理状态不仅仅是由于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大脑的状态,而且也是一种和物质世界相联系的心理世界。并且,心理世界有自己的因果法则。这也是他的意识流学说产生的根基。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詹姆斯运用了心理解释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状态。这种方法要求对日常的观察进行反思,然后对相关的经验和行为进行可行性解释,这样的解释大多是可行的。谈到心理世界的存在,詹姆斯说,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思想,所有的人都能够将作为内在活动或激情产生的心理状态从那些通过认知活动进行处理的物体中区别出来。因此,他认为,心理状态或者心理世界有其独特的法则,只是心理学的发展水平还根本无法理清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间的联系,任何对灵肉的探讨都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将精力放在描述并解释一些心理活动过程上,如推理、注意力、意志、想象、记忆力和情感等。詹姆斯的理论和主张使得他之后的心理学面貌大为改观,接着的几十年中,实验心理学的大部分学者变成了行为主义者和反“心理主义者”,他的观点渗透在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和个体差异研究的各个领域。

二、意识流学说

詹姆斯极力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它用内省法把意识分拆为要素,而是要研究活生生的人,研究发生发展着的人的心理,研究非理性的或既非理性又理性的心理模糊的一面。在他看来,“人是一种有行为、有热情,又有思想和有理智的生物,而决不是纯粹的‘理性生物’。”®意识流学说是詹姆斯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他指是大脑的机能。

(一)意识的个人属性

在詹姆斯看来,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个人属性。你的意识是你的,我的意识是我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思想,不可通融。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总是独一无二的,遇到同一事实再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按新样子思考它,而且意识永远不是绝对突然的。这也是詹姆斯自我理论产生的基础。

(二)意识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詹姆斯把意识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实体状态,一种是过渡状态。前者是指思想流的静止和一般的心理活动状态;后者是指通常不被觉察的一种意识状态向另一种意识状态的过渡。正是这种过渡,使表面上看起来间断的意识成为连续的。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并不是衔接的东西,它是流的,形容意识的最自然的比喻是“河”或是“流”。®所以,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是一种没有间断、没有分离的状态。人们平时感觉到的意识或心理活动的间断,在詹姆斯看来仍然是连续的。因为间断后的意识和间断前的意识是连成一气的,是同一自我的另一部分,意识流的大部分是这种状态。如一个人睡觉时,一旦醒过来,他就会毫不困难地和之前中断的意识流联系起来。在日常状态下,人过分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存在着停顿,人们就认为意识是间断的。其实,语词之间还存在着许多有联系的说不清的东西,往往言中之意只是一个框架,言外之意才含有丰富的内涵。他承认人的意识流动有快慢之分,但中止了的意识不是意识的研究范畴。

詹姆斯说,传统心理学所说的人们的意识是由确定的意象组成的观点,犹如一个人说一条河只不过是由若干桶水、若干罐水、若干盆水或者若干任何容器盛满的水组成的一样可笑。即使在河中摆满了盆和桶,它们之间的活水仍然要继续流动。过去的心理学家们忽视的正是艺术中的这些活水。意识中每个分明的意象都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随着这些活水的流淌,出现了意象间忽近忽远的关系,也就是从这活水刚刚离开的意象正在消失的回声到它即将流向的意象就要显露的感觉。意象的意义、价值全在围绕着它、伴随着它的光环与半影里——或者完全熔入它们之中,成为它们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离开它我们再来看,它的确还是先前那同一事物的意象,但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产生了新的理解时那一事物的意象。”②

(三)意识的识别性

这是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或某些对象得以熟知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一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可以在新的程度上不断地认知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四)意识的目的性

詹姆斯认为,意识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进行选择而较好地适应环境……当有机体面临一个新问题,需要新的适应方式时,意识便起作用”。③
(五)意识的选择性
人们在接触同一对象时会有不同的喜好程度和兴趣点,这就是意识的选择性。詹姆斯认为这种选择是由刺激、审美和个体价值观的特点而决定的。因此在我们决定要对什么感兴趣或对哪些客体予以关注时,不可能做到完全中立。

意识流也可以叫做思想流。这个学说和观点不仅在心理学家中引起了反响,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也非常实用。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被艺术家和作家运用到了创作中,意识流文学和意识流电影的兴起,电影中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的出现和流行,都与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有直接关系。

三、自我理论

由于意识的个人属性,所以每个个体都能在不断的意识流之中做好关于自我的连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连接起来,将我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区别开来。

自我理论是詹姆斯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之前,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处心积虑地思考:有谁知道我就是我,知道我的所有经验都发生在同一个我的身上?究竟谁是观察者或控制者?古典的回答是灵魂或超验的自我。这样一种思辨性的回答在哲学家那里被思考了一个多世纪,休谟和康德认为没有什么实证的方法可以对自我进行观察和研究。因此,实验心理学不谈论自我,联想主义者也抛开这个问题而

言他。

而詹姆斯认为,对自我的确认应该是人类常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实证的自我是可以研究的,原因是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身份,我们可以明确地区分哪些事情是我的,哪些时候的举动可以视作我的举动。而且,我们所具有的不是一个自我,而是许多自我。关键是对自我进行区分。

于是,詹姆斯将实证的自我分为几个部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包含我或我们的身体、衣物、家庭、家具和其他财产等。社会自我是由许多不同的自我组成的,我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我们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行为举止和规范,我们如何和社会中的不同的人相处等,这些成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精神自我则是个人的内心和主观存在,是个体整个的心灵功能和性情集合。实证的自我可以通过内省和观察的方法来加以探索。

詹姆斯更进一步地进行了自我的区分,他把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都归为客体自我。客体自我的特点是不断转换,如在老师面前我是学生,在父母面前我是孩子,在公司经理面前我是职员。主体自我则是客体自我的知觉者。主体自我保持着连续性,不论客体自我的角色如何变幻,主体自我都能意识到自我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存在。但不同的客体自我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张力,需要个体进行清醒的意识和转换•,如果转换不当,就会出现多重人格。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主体自我不能持续的情况,这会给人格和心理都造成损伤,出现心理疾病或犯罪行为。

四、习惯与本能

詹姆斯对习惯,和本能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詹姆斯没有给出习惯的明确定义,但他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在神经中枢之间形成不同的通路,这就是习惯形成的生理基础。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早期的生活环境可能决定一生的习惯养

詹姆斯在观察中总结出了习惯的三大功能:一是简化行为,使行为更加精确、更加省力。比如娴熟的毛衣编织者,都是在不断的编织过程中提高技艺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熟能生巧”。二是减少行为所需的意识性注意。在刚开始学习织毛衣时,搭线都要一丝不苟地盯着;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习惯的形成,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条件下,依赖前一个动作的动觉线索就可以顺利地编织,可以边看电视边织毛衣。三是习惯具有社会功能。良好的社会规范的训练和习惯养成使得人们遵循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詹姆斯还认为,通过习惯的培养,可以抑制和调节本能。因为本能具有可变性,并且受心理活动的调节。本能的可变性对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习惯的培养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的许多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本能冲动,如同情心、竞争心、好奇心和愿保守秘密等,都是本能的表现。0

同时,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记忆。正因为记忆可以使人们过去的经验得以保存,习惯才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出现。詹姆斯将记忆分为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初级记忆指刚刚发生的事件;次级记忆指先前的一些事件。詹姆斯认为,通过改进记忆的习惯性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他也认为不同的人的记忆力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擅长视觉记忆,有的人则擅长听觉记忆。

五、情绪理论

在“构造心理学”一节中,作为铁钦纳的情绪理论的对立面,我们提到过詹姆斯的情绪理论。这个也许在詹姆斯看来并不伟大的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却越来越引人关注。

1884年、1894年,詹姆斯分别发表了题为《什么是情绪》、《情绪的生理基础》这两篇论文,引起了大量的争论。因为他对情绪的解释和人们的常识恰恰相反。

在人的常识性体验中,我们受到别人的侮辱,会生气并采取一些反击;我们看到凶恶的事物,会害怕乃至逃走;我们遭遇亲人或朋友的不幸,会伤心痛苦。这和铁钦纳的主张一致:这里的顺序是外部刺激—情绪感知—生理症状。詹姆斯认为这个顺序是错误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外部刺激—生理症状或肉体表达—情绪感知。即我们在哭,所以我们感到难过;我们在反击,所以我们感到愤怒;我们在发抖,所以我们感到害怕。情绪是我们对神经系统遭受外部刺激后产生的生理症状的感知。无独有偶,丹麦的生理学家朗格也在同一时期独立提出了与此相近的理论,因此这个理论又被称为“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评价,却遭到了生理学家的强烈批评。哈佛的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认为,尽管一定的情绪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但生理反应并不一定能够解释不同的情绪。比如,与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这样的生理反应对应的情绪除了害怕,还有愤怒、紧张等。如果像詹姆斯和朗格所说的那样,情绪体验是对身体活动的知觉,那么,不同的身体活动模式就应该对应于不同的情绪,但是这种模式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再者,当内部的身体变化停止以后,情绪状态仍可持续。

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也证明了詹姆斯理论中的不精确之处。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情绪的成因更多的是一个自主神经的过程,不仅仅是外周生理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产生也产生作用。当然,詹姆斯同时也认为刺激情境和环境会影响人的情绪反应。这说明,詹姆斯已经意识到了认知在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上的作用。

但是,理论上的瑕疵并没有阻挡詹姆斯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事实上,我们如果可以控制对刺激的生理反应,也可以在同样的程度上控制相关的情绪。例如,从一数到十来压制愤怒;吹口哨来保持乐观和放松心情;跑步或打球来驱除烦恼。当时的很多心理医生也用控制生理反应的方法调节病人的心情,如教导病人进行放松锻炼来缓解焦躁或紧张情绪。詹姆斯情绪理论中的不足也给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帮助他们建立起了更加全面、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的情绪理论,例如坎农-博德的丘脑理论、沙赫特的激活归因理论以及阿诺德-拉扎努斯的认知评价理论等。

情绪理论涉及到人的情绪与外在动作行为、表情的关系,显然与影视的表演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其实引申开来,它甚至与影视的各个创作环节都有所联系。
六、意定理论
和詹姆斯同时代的很多人认为,他的心理学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意志理 论——引导随意运动的意识过程。

这个理论的形成是和詹姆斯自己的切身体验密切相关的。他在一本《宗教经验种种》的书中描述了自己的一次突然失去生活激情、变得极其沮丧的情感经历。这样的情感体验,他的父亲在青年时代也曾经经历过。

有天晚上,我在夜色中到一家服装店购买衣服。突然,一阵可怕的恐怖感向我袭来,而且事先没有任何预警,就像从黑暗中突然冒出来一样。

这个感觉就是对自己的存在的害怕。同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癫痫病人的形象,此前我曾在疯人院里看见过他,那是一个长着一头黑发的青年人,皮肤发绿,完全是个傻子,整天坐在凳子上,或坐在墙上的架板上,双腿抱膝。这个形象就是我自己,我心里在想。我害怕得发抖。在此之后,

于我而言,这个世界巳完全改变了。每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这种可怕的感觉就会从心底直冒出来,并伴随有一种我此前从不知道也从未感受过的人生不安全感。①
如果按照当时詹姆斯所接触的德国生理学家对世界的机械论的看法,他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状态应是一些自然粒子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事先早就决定好的,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但在通过不断的阅读来使压抑得到解脱的过程中,詹姆斯读到了法国哲学家查尔斯赫努叶论自由意志的文章,开始相信自由意志的意愿,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是相信自由意志。我要随我的意志再进一步,不仅以这个意志行动,而且还要相信它,相信我自己的真实性和创造力,,。②詹姆斯开始慢慢恢复,虽然他的一生中时不时会有短暂的压抑情绪,但心理是恢复了健康的。

因此,詹姆斯在一生的心理学研究中没有放弃对意志的观察、体验和研究,他记录了众多关于意志的成就的案例。他认为,我们无论做什么决定,做什么事情,哪怕这个决定无足轻重,无论那件事情多么琐屑无聊,我们都能体验到某种类似于自由意志的东西。

尽管如此,从严格的科学的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詹姆斯仍旧认为,作为心理状态的意志,从概念上很难界定清楚,但可以通过和愿望(wish)的对比来把握。愿望意味着想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意志所及的对象或行为则往往是可以实现的,它是采取行动的决心,决心越强,就越容易采取行动。而且,意志还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实现其成就。比如,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办却不想起床的人需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必须要办的事情上,这样他的意志力便会增强,会抵制赖在床上的意志。同时,意志可以指导行为,能通过练习而加强。这是因为,意志有其神经生理基础,对意志的练习可以接通神经通路,以此传递意志行为。这和詹姆斯的习惯和本能理论又有了联系。

詹姆斯的意志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了美国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即使后来有了行为主义的强劲挤压而销声匿迹,也在事实上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些主流名词,如 “有目的的行为”、“意向性”、“决策”、“自我控制”、“选择”、“自我效能”等。临床心理学家们尤其相信,行为最终是可以解释的,人类最终是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使得心理学和社会紧密结合,从而让心理学的成果能被各行各业的人们享用。尤其在机能心理学发展的后期,由于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的进一步研究,其基本主张和基本观点得以明确。直至今天,美国心理学仍旧以机能主义为主流,很大一部分机能主义者开始进行人类学习的研究,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的流行也是机能主义风格的见证。“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可以说,它巳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本文由最近好看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好莱坞,qvod快播,百度影音电影网,www.wuge123.com,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