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症候群”:慎入股市小心葬送健康

标签:
股票股市症候群患者股民 |
分类: 健康常识 |
台媒称,大陆股市近半个月来经历暴涨又暴跌,不少股民难以适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表示,近半个月来,每天都会有3到6人因受不了股市震荡,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台湾“中央社”7月2日援引中国新闻网报道称,温医大附二院心理医生戴王磊表示,这批心理受伤的股民,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患者多睡不着、过于担心、忧郁等,而大部分患者是由家人带领或者陪同到医院治疗。
戴王磊说,一名前来看诊的女股民,在股市惨赔人民币400多万元后陷入长期失眠,此外,她只要一听到“股票”,或相关股票术语与讨论,就会不自觉地颤抖、胸闷。
群体性心理疾病:“股市症候群”
医学专家指出,在大牛市行情下,在全民炒股的氛围中,无论是股民还是准股民都容易作出“利好”的从众判断,认为炒股赚钱,很少有人去直面风险,因此眼下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种群体性心理疾病——“股市症候群”。
如今,已有不少股民把证交所当成了家,把炒股当成了全部生活:有带孩子去炒股的
......
门诊印象
5月以来 “股市症候群”爆增
除了退休老人,女白领、大学生和个体户患者多了不少
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心理治疗师吴正言表示,本轮股市大涨大跌之前,他们平均每月收治一两位“股市症候群”患者。今年5月初开始,他们收治的“股市症候群”患者开始增多。“现在平均每周都能收治到一两位患者。”以前收治的患者,一般都是退休老人。“这个很好理解。退休老人有一些养老积蓄,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股市上遇到什么波折,就很容易出现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症状。”
明显增加的“股市症候群”患者还有白领女性、大学生和个体户。吴正言说,“我们最近甚至收治过一名高中生‘股市症候群’患者。”
“现在女性在经济和生活上都比较独立、有主见,也敢把收入投入股市。但心理承受力上还是不够坚强,一旦被股市套牢,生存和心理压力突然增大,很容易会患上‘股市症候群’。”吴正言分析说,而大学生和个体户“股市症候群”患者的出现,原因也类似女性白领。在他们收治的个体户“股市症候群”患者中,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对股市根本不了解。
心理专家建议
4种性格的人不宜炒股
吴正言表示,根据心理建模的调查研究结果,他们建议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的人最好别碰股票:
1.环型性格。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大起大落,情绪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赢利时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输钱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2.偏执性格。表现为个性偏激,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在买进股票时,常坚信自己的片面判断,听不进任何忠告;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迁怒别人。
3.懦弱性格。表现为随大流,人云亦云,缺乏自信,无主见,遇事优柔寡断,总是按别人的意见做。进入股市,则表现为盲目跟风,或是举棋不定,而与好股擦肩而过,后悔不迭。
4.追求完美性格。即目标过高,做什么事都追求十全十美,稍有不足,即耿耿于怀,自怨自责,其表现为随意性、投机性、赌注性等方面多头全面出击,但机缘巧合的机会毕竟少,于是不能释怀。
“股市症候群”自我疗法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在用药不该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做股票的保持心态是最为重要的,一定不要是全身心的投入。自我治疗方法对于股票焦虑症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来说比较有效,对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达到远离疾病的目的,纯中药制剂平虑解迫安神剂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编辑/黄小龙)
北京医生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
台媒:大陆股市暴涨暴跌 股民被吓出心理疾病 参考消息
2015年07月03日
“股市症候群”患者增多 四类人最好别碰股票 扬子晚报
2015年07月03日
炒股炒出来的心理疾病 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3期
前一篇:这些“卫生习惯”反而有害健康
后一篇:艾薇儿得的莱姆病到底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