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编剧马家振:愿做菏泽戏曲创作的守望者

标签:
菏泽戏曲创作守望者编剧 |
分类: 天南地北菏泽人 |
http://s16/mw690/e0cead09gx6CATvBC6X2f&690
文/片本报记者李德领
近日,定陶县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进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类决赛,作为这部戏曲的编剧马家振甚至比演员们更高兴。2005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还一直走在创作前线,已67岁的马家振说,他的内心深处对戏曲编剧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面临戏曲编剧人才的断层,他说在坚持戏曲创作的同时,想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为菏泽戏曲发展营造一片森林。
14岁结缘编剧,至今已有30余部作品
记者:如何进入编剧这一行业?
马家振: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只要听说附近有唱戏的,都会跑去听。有时为到集镇上看一场演出,夜里步行十几里,舞台上除暴安良的清官、令人捧腹的小丑和华丽的服饰,常常使我如痴如醉。十四岁那年,我在邻居家看到一本手抄的《小姑贤》剧本,知道戏是有文化的人编写出来的,就暗中发誓:好好读书,以后当一个编戏的人。
1968年到1970年当过老师,1970年在原菏泽地区豫剧团做编剧,有时也会演一些小角色。197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文学进修班学习两年,1980年毕业后济南很多老师都推荐我去济南工作,但我觉得是菏泽培养了我,要懂得感恩,便选择留在菏泽,为菏泽戏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正式开始写剧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大约写过多少剧本?最满意的是哪一部作品?
马家振:从1976年写第一部剧本《河畔新图》到现在,一共写了30余部作品,但这些戏多数都是定向戏,像《天职》《龙门渡口》等都是命题作文,人们告诉我写哪方面的戏,自己再加工创作。
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应该是《安家老宅》,因为它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写的,这部戏跨度比较大,经历了解放前、解放后、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演员要从20余岁一直演到50余岁。当时这部戏曲还被拍成电视剧,并在济南电视台拍摄播出。
记者:都说创作来源于现实,你的创作是否也是这样?
马家振:作品中写得多是乡土人情、普通百姓,除了深入基层之外,还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我把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喜欢看我编的戏。
像早期获得全国第二届人口文化奖《张三李四》反映的是在农村为生子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而刚刚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爱心家园》则是反映留守儿童和大学生村官的戏曲。
创作的剧本曾“救活”不少剧团
记者:为哪些剧团写过剧本?现在还有哪些戏在演出?
马家振:菏泽是戏曲之乡,剧团多、剧种多,唱戏、听戏的人更多,像定陶两夹弦、牡丹区大平调、巨野山东梆子、枣梆等,我也都给这些剧团写过剧本。现在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正在对《圣祖尧王》进行重新排练,准备作为剧团的长久保留剧目。之前创作的《千古奇冤》曾“救活”不少剧团。
记者:编剧做的是幕后工作,有没有想过走向台前?熬夜创作很辛苦,有没有想过改行?
马家振:虽然刚进剧团时演过一些小角色,但毕竟不是专业演员,唱功还是不行,而且搞了这么多年创作,也丢不下笔,再说既然选择戏曲创作,就应甘于寂寞。
熬夜创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因为晚上安静很少有人打扰,所以每次创作都是晚上。几乎每年都要写一部戏并被搬上舞台,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都是写到天明才睡。
编剧是一件寂寞但也能带来快乐的事情,有时苦思冥想出几句精彩的台词,都能让我兴奋很久。虽然有时会很枯燥,但一切困难我都不会去计较,因为我与戏曲有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
难舍编剧情,渴望培养优秀“接班人”
记者:为什么67岁高龄了仍在创作?
马家振:2005年退休后仍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一直在创作剧本,《金纽带》、《金龙山》、《疙瘩屯的女婿》等剧本相继出炉。2011年时,又为原菏泽市戏剧院枣梆剧团写了《枣树情》,去年还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写了《爱心家园》,与其说盛情难却,倒不如说戏曲情缘难以割舍。
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太好,但我有一个梦想,也是一个使命,就是发现好苗子、用心将自身所学所知教与他们。
记者:现在不少戏曲都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编剧是否也出现这种现象?
马家振:编剧也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工作枯燥,另一方面是编剧要靠悟性,要熟悉舞台、喜欢戏曲、还要懂得编剧技巧。另外,要培养编剧人才,政府还要出台一系列的机制,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比如举办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剧进修班,以培养喜欢编剧的人们的知识水平等。
记者:作为一个戏曲编剧,你认为菏泽应如何发展戏曲?
马家振:发展戏曲要培养喜欢戏曲的观众,只有喜欢戏曲的人多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戏曲。但是,受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喜欢戏曲的市民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戏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创新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