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南怀瑾先生《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2014-03-28 21:41:41)
标签:

转载

国学是什么?

现在回转来讲,中国的读书人,尤其现在像学国学——国学是什么?刚才我说过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包括那么多内涵,不是孔子、孟子就能代表的,谁也不能完全代表,因为内容太丰富了。
既然研究中国文化,每一位同学你要有准备,做学问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至少像我一样的凄凉。不过你们看我现在很不凄凉,很舒服,其实我负担很重啊,搞这个地方心里的负担更痛苦。所以你准备寂寞凄凉,不想做官,不想出名,安贫乐道,才能做学问。
那么,你第一个要学宋儒了,我常常引用,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横渠),宋朝有名的五大儒之一,陕西人。他年轻出来的时候,到西北去当兵,找谁呢?找范仲淹,范仲淹在西北做大元帅,在边疆防守西夏很多年了,他是江苏吴县人,老元帅了,你看范仲淹守西北的诗:“将军白发征夫泪”,西北当时的敌人是大夏国。他守在那儿,多年没有战争,是因为他在那里。可是他的痛苦呢?“将军白发征夫泪”啊!张横渠来找他,范仲淹一看,你来干什么啊?他说我想当兵。范仲淹看了看说,过来,我俩谈谈。范仲淹也许赏识人才,所以他看张横渠,年轻聪慧,是有前途的,何必来当兵呢?
那么张横渠问了:“那你要我干什么呢?”“去,回去读书。”范仲淹就抽了一本《中庸》给他看,也许还送他两个路费吧。张横渠后来变成大儒,所以他的名言,你听,读书的目的,做个学者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知识分子的目的是这个。尤其你们今天是国学院,研究中国文化全体的东西,应该是以这个精神来读书的。
如果读了国学院,你要担心前途职业,我也不晓得你该怎么办。其实也容易,先学会写信,先学会做秘书。当年上海交通大学翁史烈校长来看我,我说你开个秘书班,培养青年一代秘书,任何一个商业、政治都离不开秘书。但是你这个学秘书的呢,要培训他会骑摩托车,会驾驶汽车,会打字,才够得上做秘书。学问再说了。中文、英文信要会写,交际应酬要会。
其次呢,我的建议,读国学院,要懂一个东西,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这是千古读书人的铭言。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告诉儿子,先学会宁静,宁静不是单指打坐时思想的宁静,而是你心境要随时可以宁静,欲望减轻了。第二是“俭”,这个“俭”好像省钱的俭,同样的寓意,简化,脑子情绪不要复杂,一切都要简化,抓到要点。尤其这个时代,事情那么多,大家都忙昏了头,都在拼命,精神问题越来越多,要好好学习“俭”和“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求学问的道理,先要学会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淡化了,甘于寂寞,甘于淡泊,要安静。你天天要去玩,欲望太多,卡拉OK呀,交男朋友啊,交女朋友啊,耽误很多时间的。求学是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学问要宁静。“才须学也”,才能是靠学问培养的。“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诸葛亮一辈子写的信都是几句,很简单,所以诸葛亮的一生只有两篇大文章哦,万古流传的前、后《出师表》。他文学水平非常高,写的信简单扼要,有时候只三句话,包含了很多。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傲慢,“慆”,自己得少为足,有一点点懂了认为了不起了,然后傲慢,看不起别人了,这样求学没有用啊,不能研精,不能深入了。“险躁”,心里蹦蹦跳跳的,情绪很乱,则不能理性,不能静养。这句话讲做学问。
然后下面是告诫儿子的话,“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年龄一年一年长大了,时间溜走了,时间像车子一样,跑过去很快很快。“意与岁去”,我们的意志、思想随着年龄大了会懒,堕落,勇气没有了。这八个字非常重要!他告诫“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他说如果你犯了这个毛病,一天偷懒,以上的告诫你做不到,随着年岁老大,“遂成枯落”,永远就是这个程度了!年纪大了才后悔,“悲叹穷庐”,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有屁的用啊!“将复何及也”,那个时候都来不及啦!
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一封信,简单明了,一辈子都适用。所以诸葛亮的一生,你看虽然帮助刘备建立一个国家,当宰相,但他始终是“淡泊宁静”四个字,这是他的学问修养。他死了以后,现在是万古一人,大家都想学他。他的学问是“宁静”来的,所以知识分子要学他。
第三个呢,你们既然进了国学院,我抽出来南宋陈亮陈同甫的文章,他和朱熹同时代,比岳飞晚。陈亮跟谁最好呢?你们崇拜佩服的辛稼轩!他们很要好。陈亮是浙江金华永康人,他跟叶适反对朱熹这些单独讲学问的,打坐在那里,对国家社会有什么帮助啊!你看陈亮的话,“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你看这两句话,现在学者做学问就是这样,研究哲学、宗教、科学,专门谈理论,“研穷义理之精微”,到了最精致最微妙最高的程度,学问很好,会写论文发表文章。“辨析古今之同异”,辩论、分析古代现代什么都会。他把朱熹这般学者们都批驳了。
“原心于秒忽,较理于分毫”,他说你们这样搞死学问有屁用啊!“原心”,推究这个思想心理,呵!一秒一分、一刹那之间都把握;“较理于分毫”,写的文章都是逻辑,分毫之间都很严密。
“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著书立说,论文积累一大堆。我常常说,我过去还带博士班,我叫跟我的博士生,对不起哦,你们不能乱搞,不要读书,去看小说,要毕业的时候,写一本小说给我就通过。读书研究这些干什么?我说写博士论文很简单,两个要点:大题小做,小题大做。你研究什么?我研究中国历史之演变。那么多!你读得完吗?研究中国历史三年当中的演变就够了!大题就小做。小题要大做,呵,我研究这个月的事情,把外国的资料呀、苏格拉底怎么说呀、什么人怎么说啊,乃至焦晃怎么说、朱校长怎么说,都把它拿上来,有些书别人没有看过的,你都把它列出来,很有学问的样子。我说这样没有用啊!这就是以积累为功,堆起来就是一本书,一篇篇论文文章,这有什么用?!“以涵养为正”,自己那里规规矩矩,讲朱熹他们,“睟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然后修养很好,走起路来衣服穿得端端正正,坐起来像个学者,面孔养得很好,“盎背”,背上驼驼的,很有学问的样子。眼睛戴个八百度的近视眼镜,多漂亮!他说这一套做学问的办法,对不起,我对于你们很佩服,可是我做不到——“则于诸儒诚有愧焉”!
他说我喜欢为国家社会做事业,尤其他要南宋出兵打仗,统一中国。“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正式研究军事、社会、经济的致用。譬如政府的行为就是要“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能不阴不阳的;还有关联的一句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都是最高的政治哲学。
我们接着看陈同甫的话,“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这是说社会的复杂变乱,等于台风吹来,整个社会乱的时候,我拿出办法,拿出计划来,使整个国家社会安定。不管你是什么坏蛋还是好人,整个社会演变的时候,我所讲的学问,是可以安定天下的,这个才叫做真学问!
“推倒一世之智勇”,他眼睛里看你们一切都够不上。“开拓万古之心胸”,打开自己的胸襟思想,为这个国家民族社会建立一百年一千年的前途。他说如果这样做学问,“自谓差有一日之长”,对不起你们诸位老兄,我们一对比,这个我做到,你们做不到!他就那么讲。哈哈!
我引用他这一段,是希望你们国学院诸位同学记住后面——“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有这个心胸,有这个努力,扎实用功。所以,我是希望你们从北京来一趟不要白来。
如果说因为读了国学院,我看看你们一众男女同学都是那么斯文,将来如何去“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啊?这是做国学的目的,国学院研究的目的。
再补充一点,我们中国过去讲知识分子,你们翻开《史记》,孔子去见老子,给老子训了一顿,老子有几句话:“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蘽而行。”做一个知识分子,真要研究学问,尤其你们研究国学,学问自己累积,不一定要做官或发财。老子告诉孔子,他明知道孔子要救世救人,老子批评他,说时代不属于你孔子的,你拉不回来。“君子得其时则驾”,要把握机会,看到机会你再去。“不得其时”,机会不属于你时,“则蓬蘽而行”,最好隐姓埋名,不要去管事。
另外呢,我给大家引用《素书》的一段,我觉得大家研究国学,做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基本的修养在这里。这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后人考据,认为这个《素书》不是当时原文。我不大管考据的,谁也没有办法求证,你爱做考据你们去做吧,就当他是当时传给张良的。
你们看中间一段,“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要把时代看清楚,“明于盛衰”,看懂这个社会的变化;“通乎成败之数”,你的知识学问,对做人做事,成功失败都要有把握。“审乎治乱之势”,要观察整个社会的转变;“达乎去就之理”,这是指个人,看清这些之后,个人应该怎么办啊?读书?还是学职业?还是求吃饭?乃至一个工作要不要做?都要自己晓得。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知识分子四个字:“潜居抱道”,自己有学问,自己不想出来,学问为自己修养。“以待其时”,等待机会。“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有机会给你出来做一番大事业,“极人臣之位”,譬如做宰相。“待机而动”,要等待机会,“则能成绝代之功”。机会不到,一切不要强求。“如其不遇”,知识分子要有一个准备,所以刚才我讲,你们学国学求学问学位,自己要有个基本修养。“如其不遇”,一辈子没有机会的,“没身而已”,这一辈子默默,很寂寞地享受自己,有学问,怕什么!很寂寞,做一个出家人一样,“没身而已”,要能把享受寂寞当快乐。没有在寂寞中乐于学问的修养,也不可能有真学问。
因此,下面两句话,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基本原则,“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这是告诉张良,有机会你出来帮一下,没有机会,就算了,自己优哉游哉过一辈子。“是以其道足高”,这个道,学问之道,这是求学问的目的,或者你将来自己著书立说做什么都可以。
你们远道而来,我把我的意见,把这些古书上所讲知识分子、读书人应该具备的修养,贡献给大家,大家自己要有一个准备。否则,纪校长也在担心你们诸位,大家也是这样担心,你们读了国学将来出来做什么?找职业?这问题来了。可是既然走这一条路,这一条大路很难走,要立志的,要“开拓万古之心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