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天祥《过平原》及颜真卿之死

(2013-09-08 18:39:01)

  

    1997年5月,平原县城商业街拓宽,在县政府门东大槐树南挖出一石刻,虽断为两截,但文字较清楚,明朝万历十八年七月知县刘思诚制。刻石高2.55米(不包括底座),两肩圆角,宽94厘米,厚29厘米,竖镌高2米,宽85厘米,行书“宋文丞相至平原歌”一首,全文录下: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君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君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道遁,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得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贼臣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公归朝廷气不折。

    崎岖坎坷不得去,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期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所,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精忠赫赫雷行天。

    该诗又称《过平原》《平原》,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爱国诗人。他坚持抗元,南宋祥兴二年在五坡岺(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四月二十二日,元军押送文前往燕京(今北京),九月十八日到达平原县,挥笔写下《过平原》。

    这是一首叙事诗,又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前八句描写唐代平原太守奋勇抗击叛军安禄山的情况,起句中的“平原”,指唐朝时的平原郡,治所在今陵县。“颜真卿”(公元709—784)字清臣,琅玡(山东临沂)人,唐天宝十二年任平原郡太守。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范阳三镇节度使叛变反唐。颜君奋起抵抗,并派参军李平上奏平原郡坚守情况,唐玄宗惊喜地说:“朕不识真卿为何人,所为乃若此。”故有首联对句“长安天子不知名”诗句。诗中“渔阳动鼙鼓”,作者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起来”的诗句,改范阳叛军为“渔阳动鼙鼓”;黄河以北无坚守的郡城,惟有颜君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县响应,结成河北联盟,共推颜公为盟主。叛贼闻讯骇然失色,不敢进攻。

    “明皇”至“出入”八句,描写唐明皇父子政局变化和颜真卿坎坷经历。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逃奔蜀中,在灵武郡,起义军支持皇太子即位,又借助李光弼、郭子仪的力量,唐朝得以复兴。因常山太守惨遭杀害,受叛军牵制,颜公被迫撤出平原郡,赴凤翔府朝见唐肃宗,被封为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公,其英雄气质无不令人折服。后来,遭代宗宰相元载排斥,这位出入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老忠臣,“崎岖坎坷”不得不离开京城了。 

    “当年”至“宰相”四句,描写颜公的不幸遭遇。当年幸亏摆脱了安禄山,白发年老竟遭李希烈陷害,希烈怎能遽然杀颜公呢?最终是德宗宰相卢杞将颜公害死。“乱臣”至最后四句,作者抒情,骂“乱臣贼子”死无所归,只能淹没在茫茫中原土地上。歌颂颜公虽“死于今六百年”,是精忠保国赫赫有名的英雄,闻名天下。作者借古讽今,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颜公崇敬的心情,谩骂敌人,歌颂颜公,也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崇高品质。

    关于颜真卿之死,1992年《德州地区志》记载,宰相元载利用私党将颜公陷害致死;《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黄河出版社主编 许焕玉 1994年12月)记述: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公被派前往劝谕,为希烈缢死。据《旧唐书·卢杞传》(卷一百三十五刘昫等撰)记载:卢杞“恶颜真卿之直言,令奉使李希烈,竟殁于贼。”希烈于“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此诗“宰相卢杞期日月”一句,意指宰相卢杞限期将颜公陷害致死,符合史实。

    这首诗意气风发,雄伟豪迈,感人至深,激励后世。该石刻移入县图书馆,保存至今。

                                                                    文/王玉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