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游者的夜歌》是一首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德语诗歌,所有的德国儿童都会记得,同时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诗。
1.
写作背景
《浪游者的夜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此诗并非一气呵成的,是经过三度修正最终成文,二是并没有说是分开时间段写的,这种说法也并没有指明说是一气呵成的,1783年9月6日,34岁的歌德到此游山,即兴在所住的小屋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三十年后,1813年8月29日,64岁的歌德又游此山,见小屋壁上的诗文犹在,只是年深日久,字迹斑驳,便依其笔迹重描加深。又过了十八年,1831年8月27日,82岁高龄的歌德重游旧地,看到壁上题诗依旧,而自己已垂垂老矣,四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禁感慨万分,自言自语地说:“不久,你也将休息。”
2. 翻译和标题
在我国翻译此诗的第一人是郭沫若,以后老一代的翻译名家及当代的翻译家接二连三地试笔此诗,对它并有许多分析评论的文章。人数和文章的篇数未有统计,但多数可以在网上找到。
此诗原稿未曾有标题,歌德在1789年冠此诗以《浪游者的夜歌》的标题,1815年歌德在自选集里以此标题的诗篇后,插进了他1780年写的第二首登山诗,这第二首也没有标题,它长期在友人中传抄,后终于在自选集里把它与第一首有明确标题《浪游者的夜歌》放在一起排在后面,但标的题目是“Ein gleiches”(直译“同样一首”)
3.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比较
相似的境遇,造成了相似的心境。
虽然心境相似,但由于诗人的个性不同,因而表现的手法也微有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习耕.漫谈歌德[J].雪莲.2005(02)
[2].
王枚.读李白《独坐敬亭山》[J].民主与科学.1993(04)
[3].
刘坦宾.两怀高洁 不厌相看——李白《独坐敬亭山》欣赏[J].文史知识.1994(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