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Auld Lang Syne
Robert Burns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And surely ye'll be your pint-stoup ,
And surely I'll be mine.
And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We twa hae run about the braes,
and pou'd the gowans fine .
But we've wander'd mony a weary fit,
sin' auld lang syne.
We twa hae paidl'd in the burn,
frae morning sun till dine .
But seas between us braid hae roar'd
sin' auld lang syne.
And there's a hand, my trusty fiere ,
And gies a hand o' thine .
And we'll tak a right gude-willie waught,
for auld lang syne.
昔日时光
罗伯特.彭斯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
不再放在心上?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
还有昔日时光?
为了昔日时光,亲爱的朋友,
为了昔日时光,
我们举起友爱之杯,
为了昔日时光。
你尽情豪饮,
我放开海量,
我们举起友爱之杯,
为了昔日时光。
我俩曾经爬遍道道山梁,
采摘美丽的雏菊一筐筐。
如今我们各自流浪天涯,身心疲惫,
失去了昔日时光。
我俩曾在小河上荡起船桨,
从旭日东升到辘辘饥肠。
如今咆哮的海涛把我们分隔在天各一方。
失去了昔日时光。
伸出我的手,忠心的朋友,
伸出你的手,共举酒觞,
让我们开怀痛饮大口干杯,
为了昔日时光。
彭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涉及范围很广,有对平等、自由、民主理想社会向往的篇章,也有讴歌爱情的诗篇,还有礼赞美丽自然的诗篇。赞美友谊的诗以《往昔的时光》和《致拉布雷克书》最为著名。
《往昔的时光》这首诗具有极强的戏剧特色。首先,诗人以问句作为诗歌的开始,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涉及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这种以问句形式开头的诗歌可谓别具匠心。这种起笔方式不仅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而且突出了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还产生了一定的戏剧效果。诗人仅仅向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作答,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当读者读完整首诗后,答案也就十分明了了。
重复也是这首诗十分典型的一个艺术特色。在每个诗节后都重复“为了往昔的时光,老朋友,/ 为了往昔的时光,/ 再干一杯友情的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除了“重章复唱”外,最明显的重复是“往昔的时光”在每个诗节后都反复再现,而且“往昔的时光”在合唱的四行中重唱三次,突出强调诗的主旨。重复还包括句子的重复:如第一诗节中的“老朋友哪能遗忘”重复了两次,“为了往昔的时光”在第二、第五诗节中重复了两次,“逝去了往昔的时光”在第三、四诗节中重复了两次。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诗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重复给这首诗带来的十分强烈的音乐性外这首诗的形式和押韵方式也使其充满乐声,每节诗的诗行十分规则、整齐。
诗的意象十分突出。诗中的意象主要是动觉意象:举杯饮酒、握手相聚、邀游山岗,在山上“采摘野花”等。“举杯饮酒”、“握手相聚”等意象象征朋友们的永恒友谊,而“邀游岗”、在山上“采摘野花”等意象则突出对昔日友谊的怀念之情。
诗的语言朴实清新,毫无雕饰。诗中使用的大多数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词汇,具有一般英语水平的读者都能读懂这首诗。诗中使用的动词如be, bring, run, forget等,名词如mind, foot,morning, sun, sea, hand等。诗中的句子大部分是简单句,几乎没有复杂的句子结构。尽管诗的语言十分简单,但是由于它讲述的是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题,诗中提出的问题触及每个人的灵魂,使每个人不得不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彭斯.彭斯诗选[M].王佐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6.
[2]拉曼·塞尔.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