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ed with all these, for restful death I
cry,
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
As, to behold desert a beggar
born,
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
And needy nothing trimmed in
jollity,
见到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
And purest faith unhappily
forsworn,
见到纯洁的盟誓遭恶意破坏,
And gilded honor shamefully
misplaced,
见到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位置,
And maiden virtue rudely
strumpeted,
见到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处子,
And right perfection wrongfully
disgraced, 见到不义玷辱了至高的正义,
And strength by limping sway
disabled,
见到瘸腿的权贵残害了壮士,
And art made tongue-tied by
authority,
见到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
And folly (doctorlike) controlling
skill,
见到愚蠢(像博士)控制着聪慧,
And simple truth miscalled
simplicity,
见到单纯的真理被瞎称做呆傻,
And captive good attending captain
ill.
见到善被俘去给罪恶将军当侍卫,
Tired with all these, from these would I be
gone, 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
Save that to die, I leave my love
alone.
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诗集, 从第一首到第126首, 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
诗人热烈地歌颂这位青年的美貌和诗人与他的友谊,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生活的最高准则: 真、善、美,
以及三者的结合体。如在第105首中, 诗人写道: 真、善、美, 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 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 产生瑰丽的景象。这是诗人对他所希翼的社会、人生、文学、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
对人的内在美质的高度赞赏和歌颂。
这里我想以第66首诗为例子来讲真善美中的善。在篇幅上, 诗人描述最少的是善,
但他通过描述与之相反的恶来表达他对善的追求。诗人在一些诗句中历数了当时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种种丑恶现象。这首诗中,
诗人连续使用了十一个“见到...”的排比句, 直斥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平。如诗人提到的“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
说明诗人对当时文化被管制的强烈不满, 使诗人的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
不得不通过历史剧或外国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 类似像诗人这样的“天才注定要作乞丐”。作为剧作家或者说作为一个伶人,
即便是像诗人一般的天才, 其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 其文学作品也被认为不是大雅之作,
他们的人格也往往受到轻视。这是莎士比亚作为伶人兼剧作家的切身感受, 也饱含着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控诉。
诗人在其他作品中也表达了这种不满情绪。在《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心理独白“死, 抑或不死”中, 哈姆莱特说道:
“有谁愿意忍受人间鞭挞凌轹 /暴君的欺压/ /傲岸者的蔑视/ /爱不见答的悲痛/ /司法的延迟/ /在上的无理、在下的百忍? ”。
作品中, 诗人还从另一个角度, 以嘲讽的口吻和笔触描述了其所处社会的邪恶与昏庸以及他的不满情绪。在第71首中,
诗人写道:“听见丧钟向世人怨抑地通告说我已经离开恶浊的人世, 要去和更恶的恶虫居住在一起”, 诗人认为,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恶浊的社会,
世人是一群恶虫, 即使他们死了, 也会变成更恶的恶虫, 现实社会与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认识了什么是恶,
才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善。愈是深刻地认识到恶的本质, 就会愈发深切地体会到善的可贵, 诗人越是鞭挞人间的恶,
越是表达了他追求完美本性与善良的美好愿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