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水注良田,农业生产保丰收
《中国水文化》(书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水利正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稳;近现代工业发展中水利依旧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
中国人均水资源为2050立方米,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农业灌溉消耗60%的可利用水资源,用水效率却仅为30%~40%,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工程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亟待加以完善。
“水是田的娘,无水苗不长”“修堰如修仓,保水如保粮”“春灌一片水,亩产千斤粮”“一滴水,一粒粮”,是农民对水与粮关系的切身感受;“田野禾苗干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栽种完了多蓄水,恐怕田漏水不深”“池塘积水防旱灾,田地深耕足养家”“人补桂圆红枣,田肥水土泥草”“千家灌禾苗,满目江乡田”“水润禾苗,茁壮生长”,久旱逢甘露的禾苗更懂得生命的真谛。这些关于水的谚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水利工程惠农效能,让“汩汩清水注良田,农业生产保丰收”。
中国传统种植水稻的防治病虫害,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天敌。即,在稻田养鱼、鸭、青蛙,螃蟹,可以让这些害虫的天敌吃害虫,它们的排泄物还可以给水稻做肥料,这就是生态平衡原理。因此,我们要用传统的方法生产水稻,既得到优质水稻,又收获了鱼、鸭子、螃蟹、青蛙,还可以留种。这是真正的无公害水稻。几千年来农民就是这样种水稻的。我们完全没必要给水稻“打农药”“施化肥”!为什么要邯郸学步瞎折腾呢?!
推动乡村振兴,不是“饮鸩止渴”,而是“细水长流”;不是“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实施乡村振兴,不图“立竿见影”,只求“水到鱼行”。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大显身手。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推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推进种养结合,实现农牧双赢。如,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不仅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鱼共赢”。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恰似“春风化雨”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粮”来自于良田、良技。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在于发展常规育种,推广节水技术。“闭花落雁谈何易,愁旱哀涝叹未穷。我只随心处垄上,以缘汗滴化盘中”,如果你是一粒稻种,经受了雨,才能滋润;经受了风,才能授粉;经受烈日,才能成长。乡村振兴,关键是农业振兴。只要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农作物的增产潜力,依然是明显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