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19-02-08 19:56:26)
标签:

《中国水文化》书摘

作者汤惠如

请您欣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水文化》(书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激励“少小立下雄心志,风雨铸就钢铁骨”,博览群书,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退笔如水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今建设书香充盈的社会,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犹如点亮一座灯塔、撒播一捧种子、开凿一眼清泉,引领我们走向更大的智慧。


       截至2020年末,中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这是中华民族积攒了五千年的财富,是当之无愧传承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将“细枝嫩叶勤呵护,春风化雨润新苗”,在等待我们去阅读。


       “盛世书风多浩气,润物无声水精神”,家长在周末应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周围的孩子都在认真看书,积极环境都会激发阅读兴趣。在教育路上,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同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正确航道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书山攀登作先驱,学海遨游引航灯。老师的胸怀是知识的大海,我驾着小舟尽情地撒网捕捞,而家长的正确引导,就是给予幼苗阳光、空气和水的过程。


       比如,什么是“力挽狂澜”?什么是“推波助澜”?为什么要“同舟共济”?让好奇心载上联想的小船,只要轻轻一荡,划向深处找窍门,也许发现不可思议的惊喜。教育是慢的艺术,老师要有“滴水穿石、细水长流”的耐性,让学生看得清脚下的路,并拥有抵达远方的能力。请相信,现在他们犹如涓涓细流,只有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汇聚一条知识的大河。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功深书味常流露,上善若水更呈现”,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一切都要从博览群书中获取,足以陶冶情操,历练性情,充实底蕴,纯粹精神,完美灵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融入江河,才能感知水的温柔,用知识的浪花去推动思考的风帆,这是“勤奋是舟,老师导航”“滋养浩然之气”的丰厚资源。例如,你打开水龙头就能得到水,你可以想一想水是从哪来的?这样的用水量是可持续的吗?思考助你认清现状洞察未来,赋予人生更大的意义。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现实中,作者比读者多,盗版比正版多,“鱼龙混杂事难料,好坏皆倶在其中”因此,阅读有可能是一味良方,也有可能是一剂毒药。因为低俗化书,导致“认知病毒”,严重威胁人性、价值观、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高雅不与低俗为伴,如同水火难以相融”,善读书如交朋友,离不开辨别真伪。


       面对“浩浩荡荡”的洪流书海,如何选择好书?“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不登高山,不知山之巍峨,不临大海,不知海之浩瀚”“为学深知书有味,观水澄觉灵犀通”,好书是作者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与心性磁场的信息外露,是沐浴我们成长的阳光雨露。读书的意义,在于和作者的交流;在选择书时,也要选择作者的人品。人的境界取决于读过的书,经过的事,遇到的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书本知识来自于调查研究(如实地察看,座谈了解,也包括阅读相关报告、材料、典籍,反复分析与思考),文字才会有“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扬帆学海心潮激,策马书山眼界宽”,开卷神游五千年,阅读心在山水间;徜徉于浩如烟海,寄情于山海湖泊。无论什么书,你可以从中读到一些有品格的思想、有价值的情感、有动感的思维,使你产生共鸣和获得享受,给你人生的经验和启迪,对于你就是一本好书。它就像一艘船,带领你驶向广阔的海洋,开阔你的心胸和视野,提升你的空间和思维


       而今,我们倡导读书不只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先留下的文化基业,不至于在我们手里失传。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又能获得“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湛源泉。阅读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观察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你的看法的补充,不断地提高自己认知水平。水,多了,厚积薄发,成就一生伟业;水,深了,满腹经纶,不再为世俗所惑;水,宽了,虚怀若谷,宰相肚里能撑船。


       “水能润物,文能化人”,读书犹如奇妙的旅行,不仅能穿越七大洲四大洋,还能穿越古今中外。开阔了读者的视界。通过读书来体验多重人生,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如今,“精神脱贫”“文化小康”面临的已经不是“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出版企业是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细胞,是以精品力作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的桥梁。 “海纳百川成其大,静水流深读书香”,文化强国必是书香社会,而文化消费必须“内容为王”。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有好书读,让真善美之水喷薄而出,滋润涵养14亿中国心。


       “万里河山添锦绣,满园桃李竞芳菲”,老师就像领头羊,知哪有青草水源。我们要把技术与艺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激发青少年的好学兴趣;“用雨露滋润的耐心久久为功,用向上向善的力量日日为继”,给孩子们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春风化雨润无声,于无声处孕芳华”,唤醒自信的意识、自立的欲望,培养面向未来应具备的能力;“育兴国安邦旷世才,前浪滚滚后浪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山水路有头,学海阔无涯”“书山觅宝,学海泛舟;学力无边,勤奋是舵”“惜时黄金虚度流水,不努力像一潭死水”“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其说理透彻,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才不枉这似水流年。


       东汉名将吕蒙,当年正是得益于孙权的劝学,手不释卷谋略得到质的提升,不仅令鲁肃刮目相看,也为屡屡战功打基础;晋代孙康,幼年好学,家贫无油,常于冬夜映雪读书,手脚都长满冻疮,仍孜孜不倦阅读,后人用“孙康映雪”,形容勤学苦读;北宋杨时和游酢在风雪天求见老师程颐,见他闭目养神,便立于门外,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来历,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当今,我们极力倡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范例的精神值得传承。


       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劝学警言,一直激励努力读书,不断求学的人。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海洋,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捷径,刻苦才能在知识海洋里遨游。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的字眼是“绿”,一个“绿”字将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此字初为“到”,以为不好,改为“过”,后又改为“入”,再改“满”,改了十几遍,最后定为“绿”。这种“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使心安”,一丝不苟的精品意识,是我们读书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


       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袁枚“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吴伯箫“素不相识,可促膝谈心;足不出户,可卧游千山万水”。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都是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劝读之道”。


       “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DNA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带着远古的信息来到这个世界,天生具备着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后天的学习离不开固有的被称之为“前概念”的知识。一生不忘勤学习,风雨磨砺中坚强;雨诗梦醒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荷花;上善若水行得正,春雨润物细无声;用生活所感读书,用读书所得生活。不但要挤出时间读书,更要集中精力看透书。


       “常规俗见未必牢,前人知识过河桥;渡得迷人赴对岸,对岸风光无限好”“海纳千川万江瀚,学集百家解见精”,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你就如有源之水,下笔成文,就像汪曾祺的“阳澄湖”,刘绍棠的“白洋淀”,那样清澈柔美,练达通透。


       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现代人却忽略了这智慧的来源。读书补先天不足,开辟出内心世界,拥有独特的思考和高尚的灵魂。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弦外音,味外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想象和作者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是阅读的结晶——创造力。


       “水不激不活跃,人不激不勤奋”,青少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要像海绵汲水勤思考。“读书贵在有文胆,路浪应无怕水心;山高自有人行路,海阔不泛破浪舟”,读书意义在于获得智慧,有字书和无字书一起读。“组练三千朝踏浪,貔貅十万夜观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精益求精十载功。“若教临水畔,个个皆成龙”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紧迫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