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中国水文化》(书摘)
作者同长乐区科协、老科协领导和同志们,为发扬光大“长乐番薯”文化,前往长乐区“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青桥陈振龙故居、石屏山陈贞香番薯种植户、农业局、福州市农科所、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走访、调研。
“吃水不忘挖井人”“忆往事,思来者”——陈振龙(1543-1619年),福州长乐青桥村人,他20岁时,到菲律宾经商,发现“朱薯被野,生熟可食”,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粮食不足,下决心把朱薯引进……1593年他购买薯藤安置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沿着郑和开辟的丝绸之路航行七天七夜抵达福州。
由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禀述番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请求官府大力推广栽种。巡抚金学曾同意试种。陈振龙父子就在福州的房屋后门纱帽池边隙地试栽,四个月后,陈经纶将番薯呈验,巡抚金学曾批示:“准饬各属,依法栽种”,由此在福建广为种植,成了缓解饥荒的“救命粮”。福建人民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
1834年,福州人民为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番薯的功绩,在乌山建“先薯祠”;民国时重修改为“先薯亭”;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先薯亭”,90年代再重修,2007年又再次修缮,于亭侧立石刻《先薯亭记》,郑重记述这一段重要历史。“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这副刻在福州乌山风景区先薯亭两侧的对联,将陈振龙与妈祖、神农并列,纪念他引种番薯、拯救黎民百姓的功德,给予很高的评价与尊崇。
1993年福建省政府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400周年,在长乐市召开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1998年长乐市委、市政府在青桥村陈振龙出生地立“先薯碑”,大为褒扬陈振龙之功德,联赞:“引种入闽纱帽池边成伟绩;爱国济民取青桥畔仰前贤”“祖孙六代引种教民传习神州;义举救荒功垂千古德彼中华”;1999年,陈氏后裔缅怀祖国,思念仰慕前贤,在陈振龙引金薯的406周年之际,重修支祠,碑记“仰前贤,启后昆,愿我族亲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造福桑梓,继续作出贡献。”张家坤副省长题词:“陈振龙出生地”;2005年,奠基建筑“陈振龙纪念堂”。
1768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撰写《金薯传习录》为中国古代珍贵的农业典籍。番薯具有培育方便,栽种容易,产量高,耐干旱的显著特点。此后番薯又由陈氏子孙接踵推广,至五世孙陈世元,克承世业,广济民生,由其三个儿子分别将番薯推广至杭州、南昌、武昌,山东胶州,河南、河北、台湾等地。于是番薯由福建而传播至全国。乾隆四十一年(1776)朝庭诏书:“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中国大地上,番薯成为百姓的主粮作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饥荒时期最主要的食物。
陈振龙祖孙六代百折不挠,历经170多个春秋,从“漂洋过海,不忘乡愁”,到将番薯竭力推广,从而改善中国的饮食结构,灾荒之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为促进中国农业发展贡献卓著,功垂千古。《金薯传习录》一书,也与乌石山上耸立的“先薯亭”一道接受世人的赞颂和仰观。
番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750万公顷左右,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2%,总产量占世界的84%。长乐是引种番薯最早,生产、栽培、加工历史最悠久的县(市)区之一。长乐主要土壤为沙壤土,
比较肥沃,土质疏松,气候温和,优质水源等基本条件,促成番薯品质好,产量高。
全局谋事,贵在直面实际问题。20世纪50~80年代初,长乐番薯种植面积6万~10万亩,如今不足2万亩。“睹洼之冰,而晓天寒”,番薯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工业开发用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老化、番薯加工产业薄弱和番薯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等,严重制约了番薯产业发展。这与作为番薯传入中国发源地长乐,并具备国内独有地理标志产品“长乐番薯”品牌不相称,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因为番薯是很好的抗灾救灾作物,当稻谷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时,当出现特殊的“旱灾”“洪灾”时,番薯有太多的理由将成为粮食安全保障与应急的理想选择作物。特别是,大番薯适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物。番薯独具超高产能力,广泛的适应性和易恢复生长等特点,适应沙地、滩涂、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种植,不与五谷争地,具有较强的生产贮备能力和特有的救灾功能,以备不时之需。
“苍茫林海,扎根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大江大河,不忘源头才能奔腾不息”,从历史叙事中探寻足迹、感悟陈氏族人的家国情怀。和平年代远离烽火硝烟,但“积谷防饥,未雨绸缪”,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务必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尽快恢复“番薯”种植规模,构建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走进农家小院,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农民合作社董锋渠理事长是个十足地道,勤劳朴实,坚韧乐观,开拓创新的年轻农民。他放弃国外工作回乡村务农,2012年9月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科学种植番薯。优良的沙壤土,充沛的水资源,造就优质的“长乐番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图中,我们在合作社吃中午饭——番薯煮粉干。别有一番滋味,我吃了一大碗。在此表示感谢!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通过现场考察,查找历史资料,专访陈选阳、邱永祥、郭德章三位番薯专家,进行深入、坦诚、务实、高效的探讨,以及多方征求意见等方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陈振龙引种番薯是中国农业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为弘扬陈振龙爱国济民精神,借以激励后人爱国爱乡情感,制定番薯产业发展目标,以点带面提高番薯附加值,促进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奔小康。
“大好归来学种田”的董锋渠,将个人所愿与社会所需结合,形成“头雁效应”的实际行动,告诉年轻人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回乡创业。对于解决乡村空心化、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以及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现实意义。“山水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树起乘势而上的决心,激发科技兴农的信心,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乡村振兴一定能实现。

开发长乐番薯文化旅游业。将番薯基地和鲜明的文化有机结合,展现长乐番薯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让陈振龙的家国情怀焕发新时代光彩!从陈振龙的故居和纪念馆观光→“富农达”番薯生产基地感受:春风细剪池边柳,旭日浓妆番薯园;风拂薯叶千层浪,水润番薯万重彩;野田春水碧于镜,游人观光鸥不惊;十里水光心地朗,一片番薯性天空;碧水晨雾蒙胧态,山雄水美诗盎然。吃番薯种植户的农家饭,品一品各种番薯的美味,“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嗅出泥土的芳香,滞留于山水之间,欢笑于清水湖畔,投身于生态气场,陶醉于田野劳作,催发于新我再生的特色旅游。
以绿色营养、天然健康为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种植相结合,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番薯加工产品。在“特”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在“精”上求突破。发挥加工产业引领作用,增加番薯经济效益。如,传统家酿番薯烧,是用番薯经自然发酵精酿而成,保留了番薯的原汁原味,饮时倍感醇厚香爽,被称为长乐“茅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勾起海外游子乡愁!让“长乐番薯”的诸多特色产品,促进年轻人回乡就业,在乡村振兴中有获得感。让希望在村民心底升腾,梦想在广袤田野繁衍,把精彩故事刻进新年轮。
“风和日丽人才兴,水映青山事业旺”,以“长乐番薯”为核心的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以“先薯亭”“富农薯”等为主的品牌企业,发扬光大番薯文化,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建设番薯田园的综合体:番薯产业种植区,番薯科技研发区,番薯品种示范区,番薯加工创新区,番薯文化创意区,番薯优良品种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区,田园休闲体验区等,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强大研发能力,建设长乐番薯“百薯苗圃”,以长乐的独特陈振龙番薯文化为基地,以景观化种植番薯为依托,种植多品种、不同成熟期的番薯,开展休闲采摘活动。打造成集农业特色体验、科普教育、农家餐饮、休闲娱乐、拓展身心等项目于一体的农业休闲乐园。
乡村振兴,关键是发展乡村生产力。发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行政力量的“撬动效应”,畅通社会各方兴农支农的“源头活水”,“水贵如油,滴水成金”,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番薯逐时新。农业是用水大户,重点扶持农田水利排灌工程(完善与更新现有排灌设施,提高排灌效率)。让乡村振兴的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勃兴的新业态、新产业,将为农村经济开辟新的蓝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