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2020-12-23 09:54:52)
分类: 教育日志

《怎么上课 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序言》主要讲述了作者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心路历程,有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与理解,也有对课堂的认识与理解。就教师而言,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考上大学固然重要,但仅仅将教师职业理解到此,显然是不够的。启蒙,从思想上让学生有所触动;链接,在书本世界与学生经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嫁接好两者之间的接点,学生才会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课堂教学是老师带着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与点拨。师生共同的旅行与探险,有意外更有惊喜,层层迷雾更有柳暗花明。老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从这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也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师生共同沿着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桥梁,去探索发现新的东西,实现师生生命之间的深刻共鸣。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老师》,作者从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期望出发,学生时代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做老师时自己就怎么做。学生时代总是希望老师与学生有探讨,有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各种资源(图书),搭建与异性交往的平台,让十几岁的孩子活力能够得到充分释放,在健康、积极、智慧方面,有充分的施展空间。

当老师站在自己当学生时的状态来施教,我想一定能办出适合孩子的教育。因为今天孩子的样子,或许就是自己当时当学生时的样子。当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施教,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教学问题,这样的教育最贴近孩子实际。与之对应的才会有开放的课堂,师生之间才会有思维碰撞、思想交流;才会为学生找到更为广阔的资源,为孩子搭建好各类平台,让每个孩子个性充分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作者从自己教学实例出发,举例《中国姓氏》,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在课堂和学生经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两者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就书本、知识、理论来教知识,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与认知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真正的教学,应在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书本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既要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认知能力,还要考虑到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这个点切入,打听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桥梁,并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既会学得兴味盎然,又会学到活的、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孩子的综合素养。《上课要给学生惊喜》,从课程具有“侵略性”,以美国教师上课为例切入学生已有经验体会与知识之间的链接;教学内容具有“颠覆性”,从不同视角看待书本知识;课堂对话具有“侵略性”,引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拓展了学生思维。

   课堂要给学生新的东西,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对话方面都要有耳目一新的内容。课程要做好已有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不必拘泥于书本知识,对知识的质疑与再挖掘才会拓展知识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课堂对话要点燃学生思维,师生之间要有思想碰撞,才能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课堂上有了惊喜,学生才会兴味盎然,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重在强调与学生相处要以真实的自我。营造一个双方共生的、共同建立的环境,宽松而自由,师生之间多了亲近;以真实的自我在课堂、课余与学生相处;学习不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唯一,还有同伴交往、社团活动、跟老师同学相处等。“润物无声”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感觉不到”的教育才是最真的教育。与学生相处,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在这里师生尽可能展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自己。课堂上成为学生的老师,课余做学生的朋友,以真实的自我感染和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学识、胸襟、人格魅力、为人处世风格给学生以耳濡目染,助推学生成长。

     《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作者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阐述老师的角色定位。今日之教师已远非昔日之“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今天的教师应该是主持人、策划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准确甚至高估学生的判断力,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宁可“纵容”学生,也不能打击和低估学生。传统意义上,教师担负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而今教师已不能作为领航者与舵手,教师是主持人、策划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发现,教师的作用在于整合资源,顺应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不相信孩子”是很多老师的通病。不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低估学生的能力,导致教学总是“放不开手脚”,以为牵着学生鼻子走。正确乃至高估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才会培养出自主、有思维的孩子。

      《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是关于教育行业守线问题。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在这一厘米主权里尽可能地干一些对学生、教育有益的事。如教师是有镣铐,但是课怎么上,怎么和应试接轨,怎样做既满足要求又同时不伤害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是有通融权的,关键在自己怎么做。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总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有着太多的制约与限制,教育发展遇到很多桎梏。加之什么都进校园,一时让学校无法安静办学;加上一些媒体的舆论导向,使得教育人更是感到寸步难行,畏手畏脚。但怎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让自己在这一厘米中有所作为;不突破制度,在制度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有所建树,把教育做到实处,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首选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