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
(2020-12-22 11:23:22)分类: 教育日志 |
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
我们已经看惯了那类板起脸来说教的文章。然而,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化的,不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性式的死板运作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而自发地出现在学校里。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残。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张文质序
在肖川的追问中,始终怀有一种正当的力量,个人是最珍贵的。“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相信教育的正义与高尚,也就是相信人类精神锋利的光芒。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俗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在肖川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动情时刻,心灵因关怀而多情。里尔克甚至说:“歌咏就是存在”,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
肖川自序
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1.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
彰显和倡扬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提升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在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标志研究者的立场与所持有的价值观,凸现对人生意义的眷注,着眼于对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义上的价值澄清等问题的探讨,日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和研究旨趣。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是人们驱除蒙昧和野蛮、迈向自由与解放、创造各种人间奇迹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也就成了现代人的骄傲;科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伴随它的应用,它的世界观基础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主流意识形态,这就给人类生存带来最严重的危机:由于功利主义对待人类事务采取急功近利、浅薄短视的态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而功利主义标榜的不择手段攫取权利和财富的意识形态,更使人类精神价值全面荒芜。科学史家库恩早就指出:理论始于观察,而观察中渗透着理论。在我们的教育学著作和论文中,作者的个性被淹没、被消隐,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的灵性与才情,感受不到作者的爱与恨,感受不到作者对自己所持的价值观和立场的自觉意识,感受不到作者对时代脉搏跳动的体认,感受不到留存于字里行间的冲撞力,于是一切的言说都变得可有可无,既没有思想的升华,也没有学术的积累,教学学的贫困与苍白也就在所难免了。
倡扬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提升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在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因为教育所依托、所凭藉、所出没于其中的世界是生活世界,是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是人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经验着的世界,而不是死的、可以计量的、以实证的方法进行对象化研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完整的,现实的,具体的,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人类有着亘古不变的追求与向往,有着超越国界、种族和历史的核心价值。正义与良知是人类最崇高、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守护正义和良知才是人文学的使命。人文学的任务应该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正、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缘此,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和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教育学也必须贡献自己的智慧,要为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贡献智慧,必须追求一些貌似无用却极其崇高与神圣的思想主题,如教育中的人道主义、教育的民主化。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
2.教育学的尊严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大致可以感受到文明战胜野蛮的曲折与艰难。“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真理,对于一个学科,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真理。当前,要求得到教育学的健康发展有待克服以下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从其他学科领域或其他理论来关照教育者,多是其他学科已有成果的铺衬,而真正对教育的理解很少,往往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这在最初借鉴其他学科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的初期,也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水平,教育学仍旧只能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繁荣。用一句比较尖刻的话来说,不能将教育学变成其他学科残羹剩饭的垃圾桶,教育学也不能只是拾人牙慧的鼓噪者。其实,借鉴其他学科和某一理论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应当像一座冰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把握是沉潜在水面下的部分,而水面上都是真真切切的对教育学的理解,或者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们不能把“草”充当“奶”来呈现给读者,而需要真正的消化和吸收。二是教育学领域内学科壁垒森严。在教育学这个大的学科群内,分化出、生长出一些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发展的标志和必由之路。但过强的学科意识,就将导致视野狭窄,导致对教育学支离破碎的,从而是狭窄、肤浅的理解。……对教育缺乏对学科、多角度、整体性地把握的专家的确是大有人在的。教育学要赢得尊严,就必须真切地关注真实的问题。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任何营造体系的企图都是一种理智的虚妄,教育学的思想空间必须依托于千百万人最真切的教育实践,必须从最鲜活的、由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理论的探索,必须摈弃营造体系的癖好而回到真实的教育之境来。由学者之间最朴素、最真诚的对话求得对一些重大主题的澄明与共识。
3.与经典为友
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识到。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模式、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鼓噪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知识障眼的烟云,而非对历史货真价实的创新。这些年,泡沫学术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有人总是琢磨着如何打着改革的旗号,挂着创新的招牌,谋求一点话语霸权,进而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捞取更多的好处,而不是真正的探索真理和服膺真理。这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
4.在语言的背后
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前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心灵是寄寓、栖居在语言中的;后者可以理解为深刻、独到的思想表达出来总是富于诗意的,并能够打动人心。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我想,这就是对所谓“语言就是祖国”“乡音里有美丽的故乡”“文字是生命的酒”等等最好的注释。人们经常说的“某某文笔好”“谁谁口才好”,其实都只是一种很表面的说法。因为所谓文笔、口才,承载着的都不过是思想与才情。维特根斯坦晚年时感叹:“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义。”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文字还是海德格尔的语言,它们首先都是指向它们所涵有的原创性与独立性的。
5.教育的意蕴
人们谈论的教育,实际上可区别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社会事业、社会过程、社会系统、社会部门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当我们把关注个体生成与发展的教育用文化—心理过程来意指时,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标志着教育必然是牵涉于社会文化(传统)与个体精神生活、内心世界之间的一种活动。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这都是在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这一层面上对教育含义的赋予。
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所谓引导就意味着:1.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3.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引导区别与宰割、驱使、奴役和愚弄。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而说教育是一种交织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否认价值引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内发论的教育观;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就不成其为教育过程,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足够的发展性;而不承认矛盾的另一面,即学生的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就有可能蜕化为强制、外铄、粗暴灌输,就是外铄论的教育观,就是把学生当成没有生命的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6.教育即解放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说:“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除了在教育过程之中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主建构外,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诸如终极价值、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持审慎的态度,留下一个开放的价值空间。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并让他们明了这些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在他们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7.教育的力量
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好社会》中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悠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因此,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8.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书籍是人类文明不灭的火种,人类走向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象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教育是文化传递与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9.教育与启蒙
启蒙是个有着多种含义的词,狭义的启蒙通常是指从17世纪洛克开始,在18世纪康德、黑格尔达到顶峰的启蒙运动。而近代启蒙运动的核心则是弘扬理性、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强调人的崇高地位。启蒙所照亮的教育当是对各种形式的霸权的消解——对理性霸权、科学霸权、知识霸权、话语霸权的消解。知识不再是对个体经验的强暴性的压抑的力量,而成为一种解放人的力量。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当我们的教育中不再有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我们的教育不再为流行的时尚所污染,不再有强求一律的评价标准,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不断更新的内源性动力时,教育与启蒙才有可能真正联手去创造理想的人生与理想的社会。
10.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